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说话


说话是也许是一门艺术  门槛也许很高 但是不管如何圆滑 婉转 
始终的结果是 当大家认知思维维度不一样 产生误会是常有之事

每个人对文字语言都带有自己刻板的标签 (根深蒂固在大脑中)
认为坚持就是好
认为善良就是好
认为放弃一定是贬义词
认为背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坚持不一定好 坚持而得有人 坚持而不得的也大有人在
善良不一定好 善良而被欺负的人 到处都是 
放弃不一定不好 也许放弃你会得到更好的
背叛不一定不好 发生后 也可能重新改变你人生

世间的道 不管任何文字物质的产生都是二元对立 好坏相依

世人对文字赋予太多的标签 认为有绝对好与不好的概念 

试想想 你对你认知中文字的刻板印象 是否无形中影响你的行为 判断 产生内耗
 
倪海夏老师说 :保持中庸之道 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被天命所控

#说话之矛盾 当你说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时 此时 你有理?你有物吗?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教育


我曾经感慨于上大学的时候 你打球好 有人喜欢 你打电子游戏好 有人喜欢
你学习好 有人喜欢 你演讲好 有人喜欢 你辩论好 有人喜欢 到了工作以后
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

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 弄成了钱是唯一的准则
用钱去衡量所有的一般的家务 进而把教育也变成了急功近利

大家所有教育的目标 就是在于上好大学
好好工作 挣够多的钱 下一代继续更好的培训
找好工作 挣更多的钱

电影院效应 (从众)
第一排就站起来了 第二排必须站起来
所以当你不焦虑 你也被别人带焦虑 全民族就进入到一个集体焦虑

这种情况下 怎么可能出来一个大家满意的教育呢 幸福感也很差

因为大部分人 可能都达不到他希望达到的那个点
除非我们整个社会的观念变了 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他多元化了 才有可能缓解

有些问题肯定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 但很明显
如果我们永远都不改变的话 那这个时间会来的更晚

那您觉得这是自古中国人就都这样呢 还是说我们这个经济发展阶段啊
我不觉得自古就是这样的 如果自古都是这样 诸子百家就出不来了

实际上这可能还是一个阶段 但是我不担心的就是在于 我看见了今天的更多的孩子们
其实他开始多元化 我从他受到的教育背景开始多元化
而且大家慢慢的也明白了 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 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

所以我们能体会到的这种教育的感受 可能跟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不一样 上一代人可能还没怎么做好准备
他们孩子自己就噼里啪啦已经过去了 没来得及管 已经长大了 或者说都有多个孩子了 也不可能投入那么大的一个精力

我还印象很深 我怀孕的时候 当时我就有一个念头 只要是身体健康 我觉得就OK 我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
但是随着他的发展哎 他达到了这个目标 你会说哎 是不是还可以这方面再强一点

这个目标达到了 你会有这样的我执
那样的我指 其实你都忘了 其实我指的本质在于应该执我

你有什么想满足的 你自己去满足
不是指别人 你觉得弹钢琴好 你自己去弹
孩子从小就都在钢琴的这个氛围下 他自然就会去弹钢琴
孩子是从父母所印随和印记过来的

我觉得你唯一能改变其实就是你自己 你变好了所有事情都会变好
身教重于言传 爹妈如果不看书 他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天天看书

这是个很奇葩的问题 大家特别喜欢生一个蛋 然后告诉这个蛋你要记载着我
上一代捉母鸡 我算了下一代你要变凤凰 咱们得一起努力变成凤凰 他忘了他自己要先变成凤凰

我认为 脱离了孩子当前的一个认知的局限
换句话讲 我们永远是错位 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去各种书山字海
等孩子真的该书山字海的时候 他烦了他开始玩 他开始打网游了 他开始早恋了
因为你让他太早就干了不该干的事情 然后他一定要补偿过来
他觉得终于没人管的时候 我现在要干 以前你所有不让我干的事情

对所以有一个绘本叫做阿花开窍了 他说一只老虎什么也不会 画画也不会
吃东西撒的满哪都是 其他的动物都很好 老虎的妈妈就很焦虑
老虎的爸爸就说 没关系他会开窍的 他是老虎啊 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讲 他成熟要晚

突然有一天 他什么都可以 他也很有威严 他也很有自信
如果你不能够有耐心 去静待花开的时候
你也绝不可以去拔苗助长 嗯当你愿意做一个事情的时候
孩子必然会愿意做一个事情
比如说 你想培养一个孩子的阅读习惯吗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家里要有书 然后你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看书
而不是看手机 然后把书放到他可以够得到的地方去

就像前不久电子竞技突然火了
这是一种正儿八经的game 奥林匹克也叫game
他就是玩 那这些人打游戏第一天 他们家长会同意吗 不敢说
但是他已经变成世界冠军了

这就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样的 家长如果认识不清
认为这就是打不了游戏 这事就大发了以前的大家认为的不务正业变成体育竞技了观念变了

所以本质上讲应该是所有的时代 这些东西都应该是趋势
父母的内心要平和 父母要不断的去汲取知识 父母要谋万事谋全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事 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对所以其实父母要有一个系统观 要站得高一点
我英语我倒觉得真的没必要学 是在于大家不要刻意去学英语
就是沉浸式的学 而不是说背单词 而且为什么光学英语呢 法语不行 日语不行吗

大家谁规定了一定要去学英语 全世界人都学汉语吗
但是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学英语的本质是为了去了解 而不是为了把它变成一种求生的工具
甚至是用来秀的对象 动不动看新闻就是说哎呀 全程标英语就好像很牛一样
怎么没有说全程标诗词的 怎么没有说全程标汉赋的
文化自信不该从语言开始吗 母语都学不好 大家天天说我英文有多强

说人文和科学
它到上面一定是一体的
对回到一个基本点上去看 就是其实孩子们怎么去理解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正确的世界观并不是说要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标准恰恰是不正确的世界观

我们人天然就是多样性 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信一个宗教 或者都不信宗教
这可能都是不对的 那换言之 他能不能跟这个自然界取得一种自洽
是我所说的他自己的一种平和的状态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的话
不可能都靠学习数学这个路径去学

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的大师到了晚期 其实他都开始转向宗教
他不是简单的去信这个宗教的神职 他更多的是喜欢这种宗教性
什么叫宗教性 其实无神论的神是谁啊 科学
就是我信科学 凡是能证明的东西 我相信存在 反过来讲也是一种神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 所以科学不可能在这一刻都是对的
所以在这一刻简单的相信已知的科学 这不还是一种迷性吗

已知圈越大 未知圈更大 知道的越多 不知道的就更多
我们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 他越知越多 越缺越多 直到最后觉得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尽的知识 殆已

实际上到那个点上你要认知我们的人质是有穷尽的 我的生命是有尽头的

所以其实我们是很受这个大自然环境影响的 或者是说我们这个城市的环境影响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中 被打乱的这个节奏也好 你天然就是环境的一部分
你天然也是你家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你既是你孩子学习的一个动力
本身来讲也是他成绩结果的一个归因 其实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这一辈子

这是一种缘分 你们之间真正能相处的时间很短 小的时候你要照顾他 他有了自我意识
自己开始有更强的独立精神 以后你可能管不了他了
工作以后 他来看你已经变成了你的一种奢望 你们真正的相处的时间 我相信几年吧 十岁之前
他还要上学 你还要上班
真正在一起的时间 还有睡觉的时间
可能几年都没有 一天能有一个小时高质量的 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是你们一生的缘分
何必给他上这么多枷锁呢 大家都活一辈子

换句话讲 他过得好不好跟你没关
嗯你觉得你过得好不好 你要怨你的父母吗

所以你做好你自己 你做你能做的
剩下的事情其实是他自己要去努力的

墓碑上写的那句话 你自认为你改变所有事情 你算幸福
后来你才弄明白了 你改变了你自己 你就幸福了

所以其实父母想那么多也没用 想多了 既然你无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
而且很多事情是不可控的

那不如自己做好 把自己做好 孩子会跟着你的方式去做
你只要快乐 他就会快乐 他是你的影子 他是你的印髓效应
给他讲什么叫成功 给他讲什么叫幸福 他是体会不到的
这些词对成年人来讲都很奢侈 更别说对孩子

孩子快乐很简单 而成人简单很快乐 所以我只要简单了
我快乐了孩子自然就快乐

摘自 #尹烨 link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老子道

老子道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世人皆知美的标准 丑的对比性就显露了 分别心暴露了 两者之间产生对立 冲突 
为了美 无所不用其极 只关注自己的外在 忽略内在  美是无常 丰富内才是永恒

当我们大肆宣扬善的标准时 世人皆知 有心者会以善的名义行不义之事 
所以我们认知的善是善吗

老子又道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强其志 弱其骨 


老子不建议推崇 且定义任何所谓的标准 不做阶级之分 因此 我们不会为达标 而伤痕累累
是以圣人的管理之道 平静我们的心 温饱我们的肚子 加强我们的意志力 削弱我们的力量

告诫我们 不去随波逐流 不去攀比 因此减少我们的欲望  

老子又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则无所不为

学习能增加认知知识 做加法 反而局限自己 若遵行道得舍弃世俗的欲望 成见 不断放下
做减法 直到无为 不刻意妄为 即遵从自然法则 顺其自然 则得道

庄子道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生命是有限 知识是无限 如果以有限的生命 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同等欲望)
那就是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


*文中观点没有太多解释 目的想引人深思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认知主导情绪

你认知中的认知 你能确定是合乎常理吗?

在我们的认知中 我们总觉得那是对的 那是应该的 做人做事一定要那样的 需要这样
例如说 专家说我们睡觉前一定要用牙膏刷牙以保持口腔牙齿的整洁
但是牙膏本身有没有化学物质伤害我们身体的健康  且专家有没有利益挂钩 不得而知

再说我们的基本道德观 在巴士上见老人需让位 当你不让位 世人皆认为你不道德 但是他们不知道你经历什么 大多数人都只会局限于他们的固有认知去发表看法 

我们都很喜欢去旅行 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认定去旅行能放松心情且快乐(当然也因人而异)那为什么当地居民却没有我们去旅行的快乐呢 由此可见 快乐的根源是去旅行这个认知行为 那我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们自己 每呼吸的一口新鲜空气都是快乐的根源 

这时代 人们藉由网络工具交际 文字很多时候会加深误会
一个表情符号也能我们浮想联翩 一行文字句子也无法决定当时的语气 
全凭我们个人的认知去判断它的意思 所以当我们认知这个表情符号不当 
随之而来的就是 情绪内耗 冲突 误会 当然相反而反之

所以大多数的情绪 都是我们固有的认知在主导
所有的负面词汇 背叛 卑鄙 脸面 自尊 小人 算计等已经潜移默化隐藏在我们认知中
演变成负面情绪 伤心欲绝 复仇 痛苦 焦虑 等等

如果没有了这些负面的认知 或者把所谓的负面认知转换成正面认知
那我们的人生不是只剩下快乐 自在 自由 平静 无所谓 无所畏惧 

谁在主导我们的认知思维(暂不说命定论)
出生的时候是家庭 之后是学校 再工作环境 再来就是网络社交平台了
美国利用fb 社交平台赢得总统之位 想必社交平台影响力之大 有目共睹
所以我们的认知 是社会的有意为之?
想想我们的认知有没有局限我们的人生

每当我们情绪到来时 不妨缓一缓 看清是不是你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导致
改变认知不易 多保持觉知 看透社会本质 

*文中很多观点还可以衍生更多讨论 
*文中观点是为了减少情绪内耗


 


人性


人性是非常脆弱
当我们未拥有物质或感情 我们可能处于比较安然状态
但是 当我们有意去追求时 
当中有人 求而不得 片体鳞伤 
当中有人 得到后 不再珍惜而失去 也痛苦至极 后悔不已
当中有人 得到后且珍惜 谨小慎微害怕失去 也急躁不安
当中有人 得到后再产生更高的追求 想满足无止境的欲望 也心烦不已

叔本华: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如果当初我们不去追求 会不会减少我们的内耗
如果当初我们不去追求 会不会更自在些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们出生时 本来未拥有任何东西 但被灌输资本主义 从众思维 被固有认知局限
这个社会打着幸福的名号 教我们要用最好的品牌 最有爱的仪式感 最豪华的宅

幸福不靠外 在于心 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修行 修心
觉知自己的欲望 看透人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