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老子道

老子道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世人皆知美的标准 丑的对比性就显露了 分别心暴露了 两者之间产生对立 冲突 
为了美 无所不用其极 只关注自己的外在 忽略内在  美是无常 丰富内才是永恒

当我们大肆宣扬善的标准时 世人皆知 有心者会以善的名义行不义之事 
所以我们认知的善是善吗

老子又道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强其志 弱其骨 


老子不建议推崇 且定义任何所谓的标准 不做阶级之分 因此 我们不会为达标 而伤痕累累
是以圣人的管理之道 平静我们的心 温饱我们的肚子 加强我们的意志力 削弱我们的力量

告诫我们 不去随波逐流 不去攀比 因此减少我们的欲望  

老子又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则无所不为

学习能增加认知知识 做加法 反而局限自己 若遵行道得舍弃世俗的欲望 成见 不断放下
做减法 直到无为 不刻意妄为 即遵从自然法则 顺其自然 则得道

庄子道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生命是有限 知识是无限 如果以有限的生命 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同等欲望)
那就是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


*文中观点没有太多解释 目的想引人深思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认知主导情绪

你认知中的认知 你能确定是合乎常理吗?

在我们的认知中 我们总觉得那是对的 那是应该的 做人做事一定要那样的 需要这样
例如说 专家说我们睡觉前一定要用牙膏刷牙以保持口腔牙齿的整洁
但是牙膏本身有没有化学物质伤害我们身体的健康  且专家有没有利益挂钩 不得而知

再说我们的基本道德观 在巴士上见老人需让位 当你不让位 世人皆认为你不道德 但是他们不知道你经历什么 大多数人都只会局限于他们的固有认知去发表看法 

我们都很喜欢去旅行 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认定去旅行能放松心情且快乐(当然也因人而异)那为什么当地居民却没有我们去旅行的快乐呢 由此可见 快乐的根源是去旅行这个认知行为 那我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们自己 每呼吸的一口新鲜空气都是快乐的根源 

这时代 人们藉由网络工具交际 文字很多时候会加深误会
一个表情符号也能我们浮想联翩 一行文字句子也无法决定当时的语气 
全凭我们个人的认知去判断它的意思 所以当我们认知这个表情符号不当 
随之而来的就是 情绪内耗 冲突 误会 当然相反而反之

所以大多数的情绪 都是我们固有的认知在主导
所有的负面词汇 背叛 卑鄙 脸面 自尊 小人 算计等已经潜移默化隐藏在我们认知中
演变成负面情绪 伤心欲绝 复仇 痛苦 焦虑 等等

如果没有了这些负面的认知 或者把所谓的负面认知转换成正面认知
那我们的人生不是只剩下快乐 自在 自由 平静 无所谓 无所畏惧 

谁在主导我们的认知思维(暂不说命定论)
出生的时候是家庭 之后是学校 再工作环境 再来就是网络社交平台了
美国利用fb 社交平台赢得总统之位 想必社交平台影响力之大 有目共睹
所以我们的认知 是社会的有意为之?
想想我们的认知有没有局限我们的人生

每当我们情绪到来时 不妨缓一缓 看清是不是你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导致
改变认知不易 多保持觉知 看透社会本质 

*文中很多观点还可以衍生更多讨论 
*文中观点是为了减少情绪内耗


 


人性


人性是非常脆弱
当我们未拥有物质或感情 我们可能处于比较安然状态
但是 当我们有意去追求时 
当中有人 求而不得 片体鳞伤 
当中有人 得到后 不再珍惜而失去 也痛苦至极 后悔不已
当中有人 得到后且珍惜 谨小慎微害怕失去 也急躁不安
当中有人 得到后再产生更高的追求 想满足无止境的欲望 也心烦不已

叔本华: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如果当初我们不去追求 会不会减少我们的内耗
如果当初我们不去追求 会不会更自在些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们出生时 本来未拥有任何东西 但被灌输资本主义 从众思维 被固有认知局限
这个社会打着幸福的名号 教我们要用最好的品牌 最有爱的仪式感 最豪华的宅

幸福不靠外 在于心 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修行 修心
觉知自己的欲望 看透人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