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做自己

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大家都很感性

做自己的意思大部人的解读 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当然自我感觉很良好 但是你的感觉真的是你吗 还是被命运操控的你?

感觉这种东西很奇妙 它包含着我们的主观意识 潜意识 认知观等

主导着我们的情绪 促使我们的行为使然  不管面对任何 人事物 

但是跟着我们感觉走 你获得快乐吗?


我们大部分的人 都是在跟着自己主观意识 或感觉 去判断(或不)去分析(或不) 去抉择 

(当然有些人 是被迫的选择 不是做自己 是不快乐的 不讨论这课题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做自己是快乐的)

也许当下或短期内你是  满足了你的感觉(各自情绪) 所谓的多巴胺 那是属于刹那快乐 生灭的
(有些罪案是为了满足当下的快乐) 

但之后呢 长期来评估呢 所有的苦 是否都是当初我们跟着感觉走 在做自己?

大部人会后悔 说当初怎么没想好 说为什么当初我不理性点 想到长期点  这是人性
(可以参考 上一篇文章 命运)

师父说  我们要超脱于我们的感受 我们一般的大脑思维 都是在满足于我们的自我感觉 

比如说 当有人以你感觉不好的态度 去纠正你 你的感觉(情绪)起来了 

一般你不会理性(觉知)的去分析 去理解 反而去对抗 以满足你的当下想要反驳的被冒犯感觉 

对抗或争论而产生不好结果后 而平复后 啊 理性来了 为什么我反应当初那么激动?

说了那么多不理性(或感性)的话 造成大家不愉快的局面 造成苦受


师父也说 当感觉(好或不好的情绪)来了 请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也许是果报成熟了 而如果你不觉知它 苦果就生了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想要自由 想要无拘无束

但无形中我们却被自我感觉束缚着 觉得非要满足自我感觉不可 
(自我感觉包括很多 自我目标 自我价值感 自我情感等)

所以我们要理性? 但所谓的理性也是否是你自我感觉的理性? 见人见觉知见定力见智慧


师父最后说 修行法 修行禅定 才能解一切苦

觉知你的呼吸 觉知你的感觉是空 而见智慧

若和修行有关 应当觉知 去抉择对我们的修行做加法

若和修行无关 应当觉知长期内 结果更好 或不更糟

找寻内心本自清净的自己 才能做自己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命运

念头=固有认知=大脑=内心=下意识=潜意识=观点=内心的投射=习性=大脑自动化反应机制
觉知=观照=觉察=跳脱=不被自动化反应机制操控自己
因缘和合=缘起性空=业力=命运


我们的人生是被大脑自动化自制操控? 何以见得 
一般人的性格 天生就注定了 两个孩子在相同的环境长大 性格就是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悲观多愁善感  有些人就乐观开怀 (当然对每件事的心态都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数理思维较强 有些人就是天生就是文艺类的
不能说是环境塑造 因为是天生的性格能力 生出来就那样 
你能说是某些性格可能是原生家庭造就 也可以那么解读
就是命运使然让你出生在这个原生家庭而造就你的性格

再者 我们的念头造就我们的一切行为 造成我们一切的情绪产生
举个例子 对于同一件事情 相同的立场的当事人
大家出现的念头造就观点不一样 有些人会觉得这件事伤害了他 有些人会觉得帮助了他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化的解析认为 会让你倾向于二元中的一元

再来 我们对话中 聊了十几句话 举个例子
你应该要跳脱 你不要那么世俗 看开点 放过自己 不要执着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正面接受且根深蒂固
好 我提醒我自己 会放过自己 让自己好过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负面的觉得我被冒犯了
为什么说我世俗 难道你就不世俗吗 


所有你阅读的书 你看到的文字 听到的段落都是如此
某些文字或段落就是影响你特别重 也许正面 也许负面

这些可以说是念头或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使然 我们一般无法掌控
因为这是自动化机制自动地帮你划分重点 划分界限 二元好坏 是非善恶

同样的一句话 不同人和你说 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解读 感触
你父母和老师和你说同样的一句话 你接收的解读或感触都不一样
我们大脑也自动化区分每个人说话的份量 也正也负

某些人某句话对于你来说 意义都不一样 

就像是有人骂你 你自然自动化就产生情绪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 
有些人骂回去 有些人就造成肢体冲突 有些人无动于衷
或有人的言行举止不符合你的认知标准 你当下就会产生批判 情绪 
这些都是自动化 无意识的 

所有自动化产生的念头 觉受 情绪 我们可以称之为错觉 假象 空性 幻像
但是我们却感觉真实不虚 且深陷其中

同时大脑自动对于负面情绪 印象较于深刻 且无处徘徊

由此证明 众生皆苦 因为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 
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习性造就的我执 我们的人生难题 都是固定了
当然每个人的课题都不一样 因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

为什么要修行 知道所有的认知情绪都是你的大脑自动化赋予你的
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跳脱我们的念头 二元对立认知
二元是共存的 是互相转换的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中藏有阴 阴中也藏有阳

刘丰老师说 所有认知都是障碍 只有颠覆你的认知 才证得无中生有的智慧
只有觉知当下 去无明 跳脱分别 不定义任何事 改变习性 学习无所谓 才能悟道
真正的实修 是要修觉知 修看清本质的能力 了解人性 了解佛法 了解万物规律 了解究竟法
才能登出这个大脑的自动化系统 找寻那个本来清净 本来自在的我们 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来的我们 不曾拥有过什么 那为什么一旦拥有后 却执着于失去
那拥有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人说 你只是来体验生命的 你什么都拥有不了 什么也留不住 不需要证明什么
更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实现的 你能做的只是不断尝试 收获 感受 然后放下... 
我们来到这世间 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 水怎么流 太阳如何升起 夕阳何时落下 经历有趣的事
遇见难忘的人 仅此而已

生命从出生 就走向死亡  生命如此  我们都无法掌控 何况外在一切  
所有的失去 都是常态的 都是必然的 人生无常
所有的想不开 只是我们的认知局限 念头自动设定为只有一种结果 

树本来不是树 人类赋予标签 
失去本来不是失去 人类赋予失去的定义
得到本来不是得到 人类赋予得到的定义
所有认知标签都是如此
我们却引以为实 深陷其中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所有的事褒贬的定义 都是社会赋予 自己赋予的 准确来说是自己的命 
每件事的好坏定义 每个人想得都不一样 何以如此
所以二元的结果 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是好是坏 全凭我们的想象
有人说 所有我们想象最坏的结果 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但我们却为此自扰之 一蹶不振

这造物主 想要让我们去体验生命 无论好坏 无论悲伤与快乐  去享受 去尝试 去努力 然后放下
前提是我们能否能做个旁观者 觉知看清自己行为 允许一切发生 看清自己的念头
无视世俗法 无视二元法 无视结果 而平静的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