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本质

什么是本质
先要理解什么是概念 所谓的形和体(神)之说
形是概念 是客观的 每个人的形都不一样 
体是本质 是根本的 所谓的真相

比如买包 买包的本质是需要携带随身物 适合就好
但每个人的形不一样 有些人想要买品牌包 追求外表
有些人看清本质 不随波逐流 不在乎世人眼光 只买合适自己的包

文字的本质是让人类便于交流
但是同时却困于人类 我们会为了他人的所谓的用词不当产生误解
比如说当他说你幼稚时 你会有波动吗 
可能他是想说天真 可爱 就刚好念头想到这个词 
就算他有意都好 (但也无法确定)
本质上是没伤害到你的 只有心的分别造作
就像那一句话 没人能伤害你 除了你自己 (觉得被冒犯 我执)

看清一个人 是看其本质 其心性
不是他说什么 而是他行为 声音只是声音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
看明白他做的事 什么原因 看他心安与否 这样的人如何隐藏

现代人之所以那么累 因为困于资本社会的概念
需要买更好的车 买大的房 享受更好的物质 被仪式感 成就感等绑架
本质上需要的不多 但想要的却很多 陷于形式上的社会理念 随波逐流 无法自拔

同样地 我们修行 闻思修后 也要看清本质 根本
不困于法 困于形 困于概念 不然陷于法执
所有佛法 仪式 礼拜 念经 义工本质上都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礼拜是本质是放下我执 
念经的本质是专注的心 避开妄心
时刻观照自心 而心安 心静 心不造作 不分别 是本质 是根本 
任何外在和法相关的都是形 都是概念 都是对镜  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
就像任何行住坐卧都是修自心的时刻 不困于任何形式上佛法活动

法的对外 本质是一切事物皆无常变化 皆因缘聚合形成
法的对内 本质是一切是对照自心

当然形和体也是一体的
所谓的形也好 概念也好 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辅相成 阴阳之道 借假修真都好

任何事 问题都好 看清形和体 可能这一生会好过一些吧 

我写这篇的文章本质是让大家理解我理解的本质 
如果形式上用的文字 例子不恰当 敬请原谅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见很声音
不管是他的建议也好
所谓的忠言逆耳也好
也许是他个人验证过 (当然只是他个人不是每个人)
也许是他的成长环境
但任何因缘条件都好
它都是有一定的偏向性 (陷于二元对立)
可以说是他个人的经验所得 
可以说是他的个人观点都好
但这不是真相 
(人性也是很奇怪的物种 时刻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别人身上 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一种米养千百种人
一个问题 问百个人 会有几百个答案
一顿所谓的美食 每个人的评价好坏都不一样
有人很努力去读书 但考不了大学
有人却能轻而易举考上了大学
但考上的大学的生存能力不一定比上不了大学的差

所以凡是没有一定之说
如果你觉得有 你就是听进去了
听进去的话 也没啥大事
也是我们的业力在作祟
无法觉知地分辨每个声音的是个人观点还是事实真相

当然事情发生了也没问题 也没有一定不好之说
我们能在苦中学习 烦恼也即是菩提 可以生智慧
知道了 以后提醒自己每个人的声音只是纯粹他个人的经验观点
(或看清本质 以后再细说)

当然了 哈哈
有些声音我们认同了 且以身执行
结果风生水起 幸福快乐
但结果也不一定圆满 看个人的业力而定 看修行而定

凡是没有一定之说 如果你此刻觉得有
不妨看一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若不清楚的 可以问问chatgpt 现在很方便 

当你有了 所谓的一定之说 (不管褒贬)
定论也好 自己的一些固有思维也好 
那这些认知必定造成我们的苦因  困于自己的思维牢笼
(哈哈 我的一定之说之观点 那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简单一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脑海里有一个声音是 或者其他人的声音是
‘爱情是需要面包才能维持’ 
若当时业力牵引 你遇到一个很喜欢的人 但他却没有面包时
你又在乎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时 苦就来了

或者当你有觉得维持关系一定要做什么 有一定的标准时
或你听进去了别人告诉你他的标准时
当他的行为不如你愿时 苦就来了
当缺乏觉知定力时
感觉 念头 认知 就是我们的业力作祟
不由自主 主观的念头就来了

我们所学之法 也都一样
法之声音 闻思修后 也就要放下这些声音文字 不执于法
不然你会认为当有些人的行为举止不在你认为的法道上 因而产生法执 
法从来是都是观照自己的内心
不是为了约束他人 每个人的智慧因缘都不同
都是允许每个人如其所是 允许每个人该有的样子 

总结来说 凡是正在发生或已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好坏之说 好坏都是一体的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中带阳 阳中带阴 
不执于五蕴 不执于

修行之道是时刻保持觉知 任何对镜中 时刻观照自己的心
知道声音只是声音 没有好坏 只有自己的心分别它
(但也不刻意去寻找对镜 自然而然)
当心在造作起分别了 知道了 放下 回归呼吸 
但我们都是业的主人 时刻跟着感觉 念头做事说话
既木已成舟 就坦然接受吧
关键在于修定力 保持觉知



再次强调这是我的观点,不一定合理,但我也有了一定之说,基于文字是有局限性的

看完了 了解了 明白了 如果认同了 也要放下我的所有观点 不陷于文字相 不陷于一定的概念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无名

无名之音乐 :https://youtu.be/XjqjZPO5DiY?si=VN0j4tNCqgCMYTaV


文字,其实是一种概念法

举例来说“杯子”是一个名字。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中,杯子是用来装水的器具。但在刚出生的婴儿眼中,杯子可能只是一个玩具,或是用来收藏玻璃球的小容器。许多时候,我们会被“杯子”这个概念所限制,而忽略了它本质上只是一个空的容器,可以装任何东西。

所有的形容词,也只是概念的延伸。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到他好像很生气。”
“生气”是一个形容词,但这句话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延伸和解读:

  1. 他可能只是身体不适,表露出一些外在的状态;

  2. 我的解读可能与他的真实情绪不符——他并没有生气;

  3. 他的生气可能是我言语或行为所引起的;

  4. 他或许是一时想不通,才有情绪反应,之后又释然了。

但当我主观认为“他生气”时,我是否也会因此产生情绪?

当我们在句子中加入形容词(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每个人的理解就会不同。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有各自的固有认知偏见
我们往往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或错、好或坏,而这正是二元对立的体现。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与评价。

文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方便沟通理解世界
然而很多时候却演变成了我们的枷锁
我们不断解读他人的文字,又对自己的文字设下预设的标准与评判。
当文字加上语气、标点,甚至表情符号,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容易引发误解、冲突,或激起我们的情绪。

世上的文章、哲学、经典,也都一样。
它们终究只是“文字”,是一种概念工具,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真理,而非执著于它本身

正如我现在也是在使用文字,试图让大家理解“文字只是概念”的这个道理。

就像佛家所说的:“以假修真”,以“概念法”去理解“究竟法”。

如《金刚经》中所言:
“佛说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意思是,佛所讲述的金刚经,其实并不是真实绝对的金刚经,只是借由这个名字与形式,去引导我们通向真理。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业力

业力缠身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业力 

业力(梵语:Karma,意为“行为”或“行动”)是源自印度宗教(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的核心概念,指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所引发的因果法则。其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即个体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影响现世或未来的命运

我们的业力会促使我们现在的固有思维而导致行为 比如说一件事 会有多种方式解决 但你的脑海里却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准确来说 你会用你的惯性感觉去解决问题
以负面例子来说 即使从前你用的解决方式  让你痛不欲生 而且需要长时间 面对同样的事 因业力缠身 你还是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 往复来回 导致经历同样的苦果 而不自知 这就是惯性固有思维 所谓的业力缠身

当然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有些人 经历后能吸取教训 能寻思出对自己对大家最有利的方案 
所以每个人的业力轻重不一样 

我们人类生来皆固有自己的执念 固有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行为 也就是让自己苦的根源 
你可以试着察觉自己的念头 你对於不同课题 不同关系 你会有不同的批判标准 有些课题你可以很开明 接受不同的声音意见 但有些课题却不 你有自己一定的标准 立场 (不管好坏) 当别人不附和时 你会据理力争 你会批判 或者说 你有你的原则 即使你知道你原则立场不一定对时 你还是根据你的惯性去做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今日的行因 造就明日的业果 或下一世 因为人生来就固有的习气

但业可以消

修行的目的 就是让我们可以产生智慧 所谓的戒定慧 
守戒而得定 所谓的觉知 有了定之后 才能得到智慧 才能看清本质 看清真相 从而选择对自己修行有利之事

你可以试着理解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 一切苦的根源 都是我们的觉受
我们所有觉受 情绪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所有外在物质 文字语言 人际关系 事件 认知 行为等 有二元的批判 有分别心  这是天生俱来的 也可以说是因缘条件促使的 
当你放下所有的定论 所有外在一切有好坏 也没有好坏对立时 你就不会有负面的觉受了 

所以觉知才是唯一消业障的方法 当你有觉知时 你看清自己的业力 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的问题 选择一个对你修行有利 选择一个可以减少大家苦的方式 而不是用你的惯性感觉 感觉就是你的业力 再造更多的苦因 

人教人 教不会 事教人 一次会 一次不会就两次 三次 直到你会
就看大家的业力吧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觉知

关于觉知之音乐 : https://youtu.be/TCfjGrgkxMs

什么是觉知

首先我们要清晰认清三个真相
1. 因缘和合 所有的人际关系 物质 事情 都是各种条件组成的 是多数的 无常的 称之业力
2. 万事万物没有恒定的 是无常
3. 众生皆苦 每个人都是因为生来无明 - 皆因妄想 分别 执着

所谓觉知就是当下你意识到 自己的念头 认知 是自动化形成的定论 继而产生感觉/情绪

而当我们察觉到  不跟随 不深陷自己的情绪中 不被自己的认知束缚 

可称之为觉知 

一般来说  不管任何因缘 每个人天生具有自己的固有思维 (简称我执)习性反应

也是造就今日的我们的性格 有自己的原则 偏见 执念 定论等 

觉知就是要意识到且接受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无二分别



为什么要修觉知呢

佛家说 我们的念头如同天上的云 是短暂的 终将散去 天空本身(指心的本质)始终清净

觉知就是要觉察到我们念头 是无常 是业力 但不是事实 只是刹那生灭

情绪无常 情绪产生都是我们对事情的单一观点 觉得那是事实 

你知道 众生皆苦 苦的根源 就是无明 无法觉知我们的念头 行为 苦因

妄想 - 你会有无数的念头 预设不可而知的未来 你会缅怀于过去种种 你会被现在各种诱惑
            深陷其中  无法安住在某一事上

分别 - 你会评判 各种好坏 美丑 善恶 你会陷入各种文字相 分别定义 导致你有贪嗔痴的情绪

执着 - 你会有执着于某个世俗定义的观点 深信不疑 当别人质疑的时候 你会起嗔恨 
            你会执着于我 我的感觉 我的钱财 一切关于我的 但我们本来无一物 却到处惹尘埃

唯有修觉知  了了分明 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


实际生活中 

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也可以练习 提起正念专注在你做的任何事上 比如吃饭的时候只吃饭

不做其他事情 当妄念来了 不跟随 继续专注在吃饭

持续练习觉知后 你会发现 你的情绪不会消耗你太久了 你的心不会那么容易被触动

你会看清很多事情 例如说

人性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 万事万物的规律  

友情 亲情 感情 人际关系上 你会保持平常心 你不会有太多的期待

你觉知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因缘本应如此

你会以无为的状态 去维持关系 缘来则聚 缘灭而散 

如果有期待的 而有为维持一段关系 伤了只有自己 

生活中 你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感觉 念头 你会觉知你的行为是否会带来苦因 



人生的苦因 大多数都是我们内心对他人的投射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 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他 才是真正的你 

当你眼中的他人 观点行为不一致 不如你愿时 你就会内耗 起情绪 会反击 

当你觉知他就是他 因缘各种环境条件形成的他 你改变不了他 他也是 你就会很平和 

别人眼中也不是我们 但我们大多数人 都是活在别人/社会的眼光里 大家都随波逐流

生怕落后别人 生怕和大众的脚步不一致 成为另类 

另类的人 被社会排斥 另类的动物 却被无微不至的保护 这很讽刺

而你眼中的自己 被无明 自我感觉 欲望等 遮蔽了原本清静的自性



觉知需要长时间练习 一般是禅修打坐修定力 觉察且安住自己的呼吸

万般皆是命 感觉半点不由人 在我看来 你的固有习性 就是你的命

改变习性虽不易 但当你苦不堪言时 你是否下定决心 把禅修当成你的习性

提升觉知 了知一切真相 不再造苦因 不被自己命所困

进而离苦得乐

关于觉知之音乐 : https://youtu.be/TCfjGrgkx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