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无名

无名之音乐 :https://youtu.be/XjqjZPO5DiY?si=VN0j4tNCqgCMYTaV


文字,其实是一种概念法

举例来说“杯子”是一个名字。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中,杯子是用来装水的器具。但在刚出生的婴儿眼中,杯子可能只是一个玩具,或是用来收藏玻璃球的小容器。许多时候,我们会被“杯子”这个概念所限制,而忽略了它本质上只是一个空的容器,可以装任何东西。

所有的形容词,也只是概念的延伸。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到他好像很生气。”
“生气”是一个形容词,但这句话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延伸和解读:

  1. 他可能只是身体不适,表露出一些外在的状态;

  2. 我的解读可能与他的真实情绪不符——他并没有生气;

  3. 他的生气可能是我言语或行为所引起的;

  4. 他或许是一时想不通,才有情绪反应,之后又释然了。

但当我主观认为“他生气”时,我是否也会因此产生情绪?

当我们在句子中加入形容词(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每个人的理解就会不同。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有各自的固有认知偏见
我们往往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或错、好或坏,而这正是二元对立的体现。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与评价。

文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方便沟通理解世界
然而很多时候却演变成了我们的枷锁
我们不断解读他人的文字,又对自己的文字设下预设的标准与评判。
当文字加上语气、标点,甚至表情符号,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容易引发误解、冲突,或激起我们的情绪。

世上的文章、哲学、经典,也都一样。
它们终究只是“文字”,是一种概念工具,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真理,而非执著于它本身

正如我现在也是在使用文字,试图让大家理解“文字只是概念”的这个道理。

就像佛家所说的:“以假修真”,以“概念法”去理解“究竟法”。

如《金刚经》中所言:
“佛说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意思是,佛所讲述的金刚经,其实并不是真实绝对的金刚经,只是借由这个名字与形式,去引导我们通向真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