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洞見》 分享

人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

我們先看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有一個叫艾蒂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跑回家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但每次生氣時,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他的孫子問,阿公,你一生氣就繞房子和土地跑,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艾迪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等後來成了富人後,我邊跑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愛蒂巴好像找到了控制自己情緒的好辦法,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常常會被情緒控製 而不是控制情緒 佛教有這樣的說法 人生有八苦 他們是生老病死 求不得 怨憎慧 愛別離 五陰聖 其實這八苦本質上是指無常之苦 世間的常態就是無常 人們也容易因為這些無常而產生各種情緒 其實從現代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 這些情緒都是人的一種錯覺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裡,實驗人員在猴子麵前放一盞燈,每次燈亮後猴子就能得到果汁,此時感到快樂的猴子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漸漸地,猴子每次看到亮燈就會感到很快樂,並分泌多巴胺,儘管他還沒喝到果汁。到最後,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甚至超過了他喝到果汁。在這個實驗裡,猴子即使沒有喝到果汁,他還可以感到遠大於喝到果汁的快樂。這說明猴子感受到的快樂是一種錯覺 它的身體甚至不用得到喝果汁的獎勵

其實,作為靈長類動物人和猴子一樣人們感受到的痛苦和快樂往往是一種錯覺 這就像人們常常認為得到某個事物一定會很快樂 但得到之後卻感覺沒有預期那樣好 所以人們的情緒也只是自己的錯覺 而這是自然選擇給人類的設定 我們就像生活在電影《黑客帝國》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正是我們的情緒帶給我們種種錯覺

作者羅伯特·賴特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作者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佛陀的哲學 這是剝離了超自然因素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佛學這裡沒有六道輪迴 沒有因果報應 更沒有神通 基本上是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 最終只留下佛陀的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進化心理學和佛學來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我們用進化心理學來找出情緒這種錯覺形成的過程和原因 其次佛學中的修行如何打破情緒的幻覺 最後我們會分享如何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即 色即時空 情緒的錯覺如何形成的苦是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和父親靜泛王交談 如果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
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
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
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靜範王連連搖頭道這四個願望誰也不能保證的 釋迦牟尼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後決定開始修行 那麼苦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常常聽說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執著 作者賴特提出苦 就是不滿足 這在佛學上也是有根據的有人考證 早期佛教原典後發現 苦更準確地翻譯是不滿足。這從演化心理學該怎麼解釋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 ,人類的主要任務就是延續自己的基因。為了延續基因, 人們就要吃飯 ,生孩子,競爭, 獲得聲望等。但有的人只想看大自然的風景享受歲月靜好 對傳播基因沒興趣

那自然設定如何才能讓人類樂意去做上面說的這些事情呢 自然選擇給人類做了三個設定 首先完成上面那些事我們能獲得快樂 比如吃飯和談戀愛能讓人愉悅 其次快樂是短暫的 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這樣我們就需要重複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基於上面兩個設定大腦往往專注於第一點 也就是大腦往往忽略快樂是短暫的,它會更專注於追求快樂。也就是說, 自然的設定讓我們忽略自己是否能長久快樂, 它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 讓我們完成延續基因的目標。從群體基因傳播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個體來說這卻是個陷阱

人們一生都在追求虛幻的短暫的快樂 這就像我們開頭提及的猴子實驗 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來越多 喝到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的預期之中 而真正喝到果汁反而並不怎麼快樂了 人類不也是這樣嗎 我們一直期待得到那些還沒有擁有的事物 可是真正擁有了之後 反而感覺沒那麼快樂了

這類似於佛學中的苦 苦就是不滿足 作為靈長類動物 人類的快樂情緒也一樣其實是錯覺 我們的情緒就像生活在像電影《駭客任務》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是基因給我們設定的錯覺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 意思就是我在思考就可以證明我的存 在但佛陀卻認為連一個人自己都可能就是個幻覺 更別提個人腦中的思考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經《五蘊皆空經》曾記載了佛陀和五個僧人的對話並由這些對話揭示了構成我的五種東西 五蘊其中
色蘊指代人的身體
受蘊指代人的基本感情
相蘊指代人的基本感知
行蘊指代人的精神形態也就是想法和行為
識蘊則帶人的意識
佛陀和五個僧侶一一對話並分別就五運的歸屬與他們辯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五運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那既然如此 我究竟是什麼呢 是否是真實的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我並不是自己身體的國王 不能做到完全控制自己 關於這一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比如我們計劃完成工作再玩手機 但是中途還是抵制不住誘惑 這裡面 我是主張先工作的 那麼身體又拿起手機去刷起來

再比如面對愛的人 我們明白應該體諒對方關心對方 但有時候我們的嘴巴還是會不受控的惡語相向 那麼想要和平相處的是我 而那個發怒的人又是誰呢? 熟悉佛學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概念叫做無常, 意思是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佛陀認為, 五蘊中的每一蘊都在隨著時間而變化 ,它們都是無常的東西。

關於這個難以理解的概念, 現代心理學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人並沒有恆定的自我 不同時間段的人被不同思維模組影響著 這就是說被不同模組左右的人就具有不同的形像 那麼人能有多少個自己呢 心理學著作《理性動物》中說自然選擇給了人類大腦七個思想模組 所以人至少可以擁有七個自己。每一個模組都代表著一種情緒,那種情緒強烈,那這種情緒所代表的模組就霸佔著你的大腦。但通常情況下,一種情緒是很難長時間控制人的大腦的,因為大腦中各種思維模組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

所以,佛陀說,人生充滿了苦,而煩惱都是虛幻的。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人類的各種情緒其實是基因對我們思想的設定。如果一件事對延續群體基因有利,人們往往容易感到快樂。如果做這件事對延續基因有害,人就感到痛苦。這樣的設定對群體基因有利,但對個體來說它卻是一種錯覺。甚至,一些基因的設定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幾億年的基因設定不一定符合現在的社會環境。例如,基因設定我們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會特別想吃,這個設定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儲存更多的營養。但在食物豐富的現代社會,再吃那麼多高脂高糖的食物只會損害身體。也就是說,我們對高脂高糖食物的喜愛的感情也是一種情緒給我們的錯覺 不僅僅是快樂情緒 那些焦慮 恐懼的情緒也是一種錯覺

在原始社會一個人在野外行走 他聽見草叢裡稀稀疏疏的聲音 他大概率會擔心是猛獸藏在其中 而先跑圍上 這個對任何風吹草動感到害怕的情緒 在原始社會很管用 但在今天就會導致人們的各種焦慮 再比如在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裡大家要互相依賴才能生存, 一個人給別人的印象非常重要。但今天我們更多的是面對陌生人, 這些人根本不在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可是我們仍然特別關注自己給別人的印象。這樣看來,我們的種種情緒都是錯覺。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這些情緒的錯覺很容易控制我們的種種情緒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 這些情緒的錯覺 很容易控制我們的行為 這讓我們追求那些認為可以給我們快樂的東西 讓我們為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焦慮不安 那麼既然情緒都是基因設定給我們的錯覺 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情緒的錯覺 如何擺脫情緒的控制呢?

這就要說到佛學的修行了。佛學的修行擺脫情緒的錯覺我們要說的佛學的修行就是冥想。在佛教,冥想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派別。第一個是禪宗 它類似於思考一些寓言故事 讓人在書裡情節中頓悟 有時候會來一些言語上的辯論 第二個是藏傳佛教 它的方法主要是想像一些視覺意像 比較適合藝術家 而作者賴特提倡普通人做的是第三種 它就是內觀 簡單來說就是正念冥想 這很符合現代心理學 內觀要求我們做自己的觀察者 體察自己的情緒 體察自己身體的感受 在西方非常流行正念冥想 例如Google公司專門為員工設立了冥想室 正念冥想不僅可以讓自己恢復精力充沛 它更可以讓人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的自由

我們在之前解讀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時 也提到過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的方式非常簡單 你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 然後就是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你甚至可以隨時隨地正念冥想 比如走路時專注腳底的感受 正念冥想最重要的是要專注於身體五感的感受 達到心靈與身體的高度統一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大腦就開始隨機漫步 做著這件事想著那件事 這個時候各種想法和情緒會不斷地冒出來 漸漸地情緒就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而正念冥想要做的是阻止自己的思想信馬由江 最終達到心靈與肉體的高度統一 如果我們堅持做正念冥想 我們就不會被各種情感和思想的錯覺困擾 不會被情緒控制獲得自由 它的目的是練習重新奪回自我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權

一個人在長時間的專注練習之後就能達到一種非常深度的平靜 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源源不絕的喜悅感 佛學有個說法叫八正道 八正道的第七叫正念 第八叫正定 保持專注呼吸的狀態就是正定這是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通過專注呼吸達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 以後是正念 正念要求你把專注的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環節上 這時一個人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 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專注地去體會飯菜的味道。冥想中的專注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練習,這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當下這一時刻上,排除任何思想的雜念。

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正念冥想對抗的是各種小想法。比如想著明天上班要幹什麼事期待著和自己愛慕的一名女士見面 這些想法有一些共同點 要么是在回顧過去 要么就是在思考未來 但都不是當下的事情 同時這些常常都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我們總愛想跟人有關的事就像 阿德勒說的人的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或想法 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壓製或者扼殺他們 而是承認他存在允許他出現 然後把關注點放在身體的五感上 這些情緒慢慢就會消失

正念冥想練習到最後就沒有任何情緒能打擾和控制我們 用佛學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逐漸脫離苦 那麼正念冥想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那就是色即空 冥想的目標色即是空 擺脫情緒的錯覺和控制之後 下一個目標就是達到色即是空的狀態 也就是說認識到世界是空的

有一次作者賴特在一個冥想培訓班學習。這時,教室外邊有工人在用電鋸鋸木頭。電鋸聲雖然沒那麼大, 但讓人聽著很難受。於是,賴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來應對。他先接受自己反感電鋸聲的這個感情, 然後把這個感情看成一種情緒,這時候 電巨聲仍然存在, 但似乎不再影響它了。再到後來,賴特甚至從電巨聲聽出來音樂的味道。這段經歷,就是賴特第一次體驗色即是空。也就是說, 電巨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賴特之所以反感電巨聲, 是因為它帶來了恐懼的聯想, 電巨聲讓賴特聯想到它代表的破壞的力量, 這些聯想是人賦予電巨聲的一個內涵。也就是說,所謂色就相當於從電巨聲聯想到的內涵,我們不妨稱它為電巨聲的色。

空並不是沒有,不是說世間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不存在的, 而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內涵是空的 這個很符合現代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就認為人的一個特性 就是特別重視事物的內涵 比如說捲尺 一個新捲尺值不了幾塊錢 但如果這個捲尺是肯尼迪總統用過的 那麼一拍賣就能賣出四五萬美元 再比如說結婚戒指本來它只是一個戒指而已 但如果這個是愛人送的結婚戒指 那它就意義重大了

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次提出 其實我們看任何東西都會自動給他們賦予意義 比如字母Q如果聯想到阿Q一個人 就會產生別的情緒 自然設定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 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事物 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所以色就是我們對事物內涵的判斷, 這些內涵有它的一些性質。首先,色,也就是內涵是自動產生的, 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會不由自主地定義它。第二,內涵會受到故事的影響,就像我們剛剛說的捲尺。第三,內涵都是主觀的也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世界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眼中的世界 我們一直都在賦予周圍事物內涵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充滿了色的世界這就是書中對色的解釋。

例如,一個關於雜草的故事, 房子的後花園長了一些雜草,比如蒲公英之類,主人看到了就想把雜草拔掉。有一次,家裡的小朋友看到後問,蒲公英看一些黃色的小花不是很好看嗎?為什麼要拔掉呢?小孩子是從欣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 而大人則是從維護草坪的角度出發。賦予事物的內涵不一樣,事情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賦予世界的內涵都是主觀的和充滿矛盾的

色會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如果我們不戴有色的眼鏡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呢?賴特採訪了一些修行達到很高的人。一個修行者說,隨著冥想練習的深入, 一個人真的會體會到空, 那就是對世界的色感會下降。當看到所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椅子是椅子,桌子是桌子,但它們不會帶來那些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這位修行者也提到了非常明確的兩點體驗。第一點,當一個人認識到空和無色的時候,再去看世間萬物 他的心就會很安寧 第二點 人們對這些東西先入為主的各種感觸 其實是不真實的這 就是色即是空 一個修行者想要真正的體驗空 除了拋棄色之外 還要去除癡 也就是佛學中的三毒

賴特在書中對三毒的解釋非常簡單 貪就是被吸引 嗔就是負面情緒 癡就是貪和嗔的總和
而將克服癡的功夫修煉到極致後 人就能實現涅槃 傳統佛學對於涅槃這個詞有著非常玄妙的解釋很難讓人弄明白 據學佛的人推測 涅槃雖然不可言傳卻有著明顯的特徵 那就是涅槃者對內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平靜和自由 對外又能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一切

總之一個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能達到無我的狀態 這是一種完全擺脫了因緣的控制 能一眼洞悉事物的本質的狀態 佛學是一種修行讓人內心更安寧更自由 讓一個人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 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 一個人就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 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源源不絕的幸福感 佛學的修行讓人內心更強大 人類的大腦是幾億年來自然選擇的產物 可這種自然的選擇卻常常會誤導甚至是奴役人類的大腦 讓人類認不清自我 看不見世界深陷於桎梏之中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我們之所以要帶著情緒和感情色彩去看萬事萬物 是自然選擇給我們大腦的設定 凡是傳播基因有力的我們就認為它是好的 反之我們認為它們是壞的 是痛苦 是快樂 是煩惱 任何一種感情都包含了虛幻的成分 所以當你再次感到開心或憤怒或恐懼時 請先不要發作 因為 那可能只是你的錯覺。

而佛學的修行就是一個超越自然設定弊端的好方法。自然給每個人的基本設定就是,自己是特殊的,自己比別人重要。我們總是從自我的視角出發去判斷好壞 但是這個基本假設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全世界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 賦予的內涵就不一樣 一塊腐敗發臭的肉從人的視角來看它裡面有細菌對健康有害 但是從細菌的視角來看腐肉恰恰是它們繁殖的溫床 認識到這一點這塊肉就是一塊肉 並不存在好與不好 這就是佛學的意義 它把我們從自然的設定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 2600年前佛陀體察到了自然設定給人的思想的限制 他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工具 但是他發現了問題所在找到了解決方法 還發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學體系

2600年後現代心理學讓我們再一次發現同樣的問題 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佛陀的方法 印證佛陀的思想 我們在批判性的繼承佛學智慧和有選擇性的進行佛學實踐時 應該積極地跳出自然選擇 以更客觀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 體驗真正的內心自由 因為認清世界 看清自己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是佛學存在 是佛學存在的真正意義

源自于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Gjymfawx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