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本质

什么是本质
先要理解什么是概念 所谓的形和体(神)之说
形是概念 是客观的 每个人的形都不一样 
体是本质 是根本的 所谓的真相

比如买包 买包的本质是需要携带随身物 适合就好
但每个人的形不一样 有些人想要买品牌包 追求外表
有些人看清本质 不随波逐流 不在乎世人眼光 只买合适自己的包

文字的本质是让人类便于交流
但是同时却困于人类 我们会为了他人的所谓的用词不当产生误解
比如说当他说你幼稚时 你会有波动吗 
可能他是想说天真 可爱 就刚好念头想到这个词 
就算他有意都好 (但也无法确定)
本质上是没伤害到你的 只有心的分别造作
就像那一句话 没人能伤害你 除了你自己 (觉得被冒犯 我执)

看清一个人 是看其本质 其心性
不是他说什么 而是他行为 声音只是声音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
看明白他做的事 什么原因 看他心安与否 这样的人如何隐藏

现代人之所以那么累 因为困于资本社会的概念
需要买更好的车 买大的房 享受更好的物质 被仪式感 成就感等绑架
本质上需要的不多 但想要的却很多 陷于形式上的社会理念 随波逐流 无法自拔

同样地 我们修行 闻思修后 也要看清本质 根本
不困于法 困于形 困于概念 不然陷于法执
所有佛法 仪式 礼拜 念经 义工本质上都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礼拜是本质是放下我执 
念经的本质是专注的心 避开妄心
时刻观照自心 而心安 心静 心不造作 不分别 是本质 是根本 
任何外在和法相关的都是形 都是概念 都是对镜  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
就像任何行住坐卧都是修自心的时刻 不困于任何形式上佛法活动

法的对外 本质是一切事物皆无常变化 皆因缘聚合形成
法的对内 本质是一切是对照自心

当然形和体也是一体的
所谓的形也好 概念也好 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辅相成 阴阳之道 借假修真都好

任何事 问题都好 看清形和体 可能这一生会好过一些吧 

我写这篇的文章本质是让大家理解我理解的本质 
如果形式上用的文字 例子不恰当 敬请原谅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见很声音
不管是他的建议也好
所谓的忠言逆耳也好
也许是他个人验证过 (当然只是他个人不是每个人)
也许是他的成长环境
但任何因缘条件都好
它都是有一定的偏向性 (陷于二元对立)
可以说是他个人的经验所得 
可以说是他的个人观点都好
但这不是真相 
(人性也是很奇怪的物种 时刻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别人身上 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一种米养千百种人
一个问题 问百个人 会有几百个答案
一顿所谓的美食 每个人的评价好坏都不一样
有人很努力去读书 但考不了大学
有人却能轻而易举考上了大学
但考上的大学的生存能力不一定比上不了大学的差

所以凡是没有一定之说
如果你觉得有 你就是听进去了
听进去的话 也没啥大事
也是我们的业力在作祟
无法觉知地分辨每个声音的是个人观点还是事实真相

当然事情发生了也没问题 也没有一定不好之说
我们能在苦中学习 烦恼也即是菩提 可以生智慧
知道了 以后提醒自己每个人的声音只是纯粹他个人的经验观点
(或看清本质 以后再细说)

当然了 哈哈
有些声音我们认同了 且以身执行
结果风生水起 幸福快乐
但结果也不一定圆满 看个人的业力而定 看修行而定

凡是没有一定之说 如果你此刻觉得有
不妨看一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若不清楚的 可以问问chatgpt 现在很方便 

当你有了 所谓的一定之说 (不管褒贬)
定论也好 自己的一些固有思维也好 
那这些认知必定造成我们的苦因  困于自己的思维牢笼
(哈哈 我的一定之说之观点 那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简单一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脑海里有一个声音是 或者其他人的声音是
‘爱情是需要面包才能维持’ 
若当时业力牵引 你遇到一个很喜欢的人 但他却没有面包时
你又在乎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时 苦就来了

或者当你有觉得维持关系一定要做什么 有一定的标准时
或你听进去了别人告诉你他的标准时
当他的行为不如你愿时 苦就来了
当缺乏觉知定力时
感觉 念头 认知 就是我们的业力作祟
不由自主 主观的念头就来了

我们所学之法 也都一样
法之声音 闻思修后 也就要放下这些声音文字 不执于法
不然你会认为当有些人的行为举止不在你认为的法道上 因而产生法执 
法从来是都是观照自己的内心
不是为了约束他人 每个人的智慧因缘都不同
都是允许每个人如其所是 允许每个人该有的样子 

总结来说 凡是正在发生或已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好坏之说 好坏都是一体的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中带阳 阳中带阴 
不执于五蕴 不执于

修行之道是时刻保持觉知 任何对镜中 时刻观照自己的心
知道声音只是声音 没有好坏 只有自己的心分别它
(但也不刻意去寻找对镜 自然而然)
当心在造作起分别了 知道了 放下 回归呼吸 
但我们都是业的主人 时刻跟着感觉 念头做事说话
既木已成舟 就坦然接受吧
关键在于修定力 保持觉知



再次强调这是我的观点,不一定合理,但我也有了一定之说,基于文字是有局限性的

看完了 了解了 明白了 如果认同了 也要放下我的所有观点 不陷于文字相 不陷于一定的概念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无名

无名之音乐 :https://youtu.be/XjqjZPO5DiY?si=VN0j4tNCqgCMYTaV


文字,其实是一种概念法

举例来说“杯子”是一个名字。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中,杯子是用来装水的器具。但在刚出生的婴儿眼中,杯子可能只是一个玩具,或是用来收藏玻璃球的小容器。许多时候,我们会被“杯子”这个概念所限制,而忽略了它本质上只是一个空的容器,可以装任何东西。

所有的形容词,也只是概念的延伸。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到他好像很生气。”
“生气”是一个形容词,但这句话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延伸和解读:

  1. 他可能只是身体不适,表露出一些外在的状态;

  2. 我的解读可能与他的真实情绪不符——他并没有生气;

  3. 他的生气可能是我言语或行为所引起的;

  4. 他或许是一时想不通,才有情绪反应,之后又释然了。

但当我主观认为“他生气”时,我是否也会因此产生情绪?

当我们在句子中加入形容词(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每个人的理解就会不同。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有各自的固有认知偏见
我们往往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或错、好或坏,而这正是二元对立的体现。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与评价。

文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方便沟通理解世界
然而很多时候却演变成了我们的枷锁
我们不断解读他人的文字,又对自己的文字设下预设的标准与评判。
当文字加上语气、标点,甚至表情符号,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容易引发误解、冲突,或激起我们的情绪。

世上的文章、哲学、经典,也都一样。
它们终究只是“文字”,是一种概念工具,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真理,而非执著于它本身

正如我现在也是在使用文字,试图让大家理解“文字只是概念”的这个道理。

就像佛家所说的:“以假修真”,以“概念法”去理解“究竟法”。

如《金刚经》中所言:
“佛说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意思是,佛所讲述的金刚经,其实并不是真实绝对的金刚经,只是借由这个名字与形式,去引导我们通向真理。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业力

业力缠身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业力 

业力(梵语:Karma,意为“行为”或“行动”)是源自印度宗教(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的核心概念,指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所引发的因果法则。其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即个体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影响现世或未来的命运

我们的业力会促使我们现在的固有思维而导致行为 比如说一件事 会有多种方式解决 但你的脑海里却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准确来说 你会用你的惯性感觉去解决问题
以负面例子来说 即使从前你用的解决方式  让你痛不欲生 而且需要长时间 面对同样的事 因业力缠身 你还是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 往复来回 导致经历同样的苦果 而不自知 这就是惯性固有思维 所谓的业力缠身

当然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有些人 经历后能吸取教训 能寻思出对自己对大家最有利的方案 
所以每个人的业力轻重不一样 

我们人类生来皆固有自己的执念 固有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行为 也就是让自己苦的根源 
你可以试着察觉自己的念头 你对於不同课题 不同关系 你会有不同的批判标准 有些课题你可以很开明 接受不同的声音意见 但有些课题却不 你有自己一定的标准 立场 (不管好坏) 当别人不附和时 你会据理力争 你会批判 或者说 你有你的原则 即使你知道你原则立场不一定对时 你还是根据你的惯性去做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今日的行因 造就明日的业果 或下一世 因为人生来就固有的习气

但业可以消

修行的目的 就是让我们可以产生智慧 所谓的戒定慧 
守戒而得定 所谓的觉知 有了定之后 才能得到智慧 才能看清本质 看清真相 从而选择对自己修行有利之事

你可以试着理解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 一切苦的根源 都是我们的觉受
我们所有觉受 情绪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所有外在物质 文字语言 人际关系 事件 认知 行为等 有二元的批判 有分别心  这是天生俱来的 也可以说是因缘条件促使的 
当你放下所有的定论 所有外在一切有好坏 也没有好坏对立时 你就不会有负面的觉受了 

所以觉知才是唯一消业障的方法 当你有觉知时 你看清自己的业力 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的问题 选择一个对你修行有利 选择一个可以减少大家苦的方式 而不是用你的惯性感觉 感觉就是你的业力 再造更多的苦因 

人教人 教不会 事教人 一次会 一次不会就两次 三次 直到你会
就看大家的业力吧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觉知

关于觉知之音乐 : https://youtu.be/TCfjGrgkxMs

什么是觉知

首先我们要清晰认清三个真相
1. 因缘和合 所有的人际关系 物质 事情 都是各种条件组成的 是多数的 无常的 称之业力
2. 万事万物没有恒定的 是无常
3. 众生皆苦 每个人都是因为生来无明 - 皆因妄想 分别 执着

所谓觉知就是当下你意识到 自己的念头 认知 是自动化形成的定论 继而产生感觉/情绪

而当我们察觉到  不跟随 不深陷自己的情绪中 不被自己的认知束缚 

可称之为觉知 

一般来说  不管任何因缘 每个人天生具有自己的固有思维 (简称我执)习性反应

也是造就今日的我们的性格 有自己的原则 偏见 执念 定论等 

觉知就是要意识到且接受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无二分别



为什么要修觉知呢

佛家说 我们的念头如同天上的云 是短暂的 终将散去 天空本身(指心的本质)始终清净

觉知就是要觉察到我们念头 是无常 是业力 但不是事实 只是刹那生灭

情绪无常 情绪产生都是我们对事情的单一观点 觉得那是事实 

你知道 众生皆苦 苦的根源 就是无明 无法觉知我们的念头 行为 苦因

妄想 - 你会有无数的念头 预设不可而知的未来 你会缅怀于过去种种 你会被现在各种诱惑
            深陷其中  无法安住在某一事上

分别 - 你会评判 各种好坏 美丑 善恶 你会陷入各种文字相 分别定义 导致你有贪嗔痴的情绪

执着 - 你会有执着于某个世俗定义的观点 深信不疑 当别人质疑的时候 你会起嗔恨 
            你会执着于我 我的感觉 我的钱财 一切关于我的 但我们本来无一物 却到处惹尘埃

唯有修觉知  了了分明 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


实际生活中 

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也可以练习 提起正念专注在你做的任何事上 比如吃饭的时候只吃饭

不做其他事情 当妄念来了 不跟随 继续专注在吃饭

持续练习觉知后 你会发现 你的情绪不会消耗你太久了 你的心不会那么容易被触动

你会看清很多事情 例如说

人性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 万事万物的规律  

友情 亲情 感情 人际关系上 你会保持平常心 你不会有太多的期待

你觉知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因缘本应如此

你会以无为的状态 去维持关系 缘来则聚 缘灭而散 

如果有期待的 而有为维持一段关系 伤了只有自己 

生活中 你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感觉 念头 你会觉知你的行为是否会带来苦因 



人生的苦因 大多数都是我们内心对他人的投射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 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他 才是真正的你 

当你眼中的他人 观点行为不一致 不如你愿时 你就会内耗 起情绪 会反击 

当你觉知他就是他 因缘各种环境条件形成的他 你改变不了他 他也是 你就会很平和 

别人眼中也不是我们 但我们大多数人 都是活在别人/社会的眼光里 大家都随波逐流

生怕落后别人 生怕和大众的脚步不一致 成为另类 

另类的人 被社会排斥 另类的动物 却被无微不至的保护 这很讽刺

而你眼中的自己 被无明 自我感觉 欲望等 遮蔽了原本清静的自性



觉知需要长时间练习 一般是禅修打坐修定力 觉察且安住自己的呼吸

万般皆是命 感觉半点不由人 在我看来 你的固有习性 就是你的命

改变习性虽不易 但当你苦不堪言时 你是否下定决心 把禅修当成你的习性

提升觉知 了知一切真相 不再造苦因 不被自己命所困

进而离苦得乐

关于觉知之音乐 : https://youtu.be/TCfjGrgkxMs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我允許

 「我允許」 –by 伯特‧海靈格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
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
都是因緣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評判我,
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個念頭的出現,
任它存在,
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
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
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
情緒只是身體上的覺受,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
我表現如何
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外在是什麼樣子,
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俱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體驗,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允許
一切如其所是。



一切的發生 都是必然的 都是有跡可循的
每個人都是原本的樣子
我們無法改變他 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每件事都是必然會發生的
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 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讓花成花 讓樹成樹 讓他成他 讓自己成為本自清淨的自己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做自己

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大家都很感性

做自己的意思大部人的解读 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当然自我感觉很良好 但是你的感觉真的是你吗 还是被命运操控的你?

感觉这种东西很奇妙 它包含着我们的主观意识 潜意识 认知观等

主导着我们的情绪 促使我们的行为使然  不管面对任何 人事物 

但是跟着我们感觉走 你获得快乐吗?


我们大部分的人 都是在跟着自己主观意识 或感觉 去判断(或不)去分析(或不) 去抉择 

(当然有些人 是被迫的选择 不是做自己 是不快乐的 不讨论这课题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做自己是快乐的)

也许当下或短期内你是  满足了你的感觉(各自情绪) 所谓的多巴胺 那是属于刹那快乐 生灭的
(有些罪案是为了满足当下的快乐) 

但之后呢 长期来评估呢 所有的苦 是否都是当初我们跟着感觉走 在做自己?

大部人会后悔 说当初怎么没想好 说为什么当初我不理性点 想到长期点  这是人性
(可以参考 上一篇文章 命运)

师父说  我们要超脱于我们的感受 我们一般的大脑思维 都是在满足于我们的自我感觉 

比如说 当有人以你感觉不好的态度 去纠正你 你的感觉(情绪)起来了 

一般你不会理性(觉知)的去分析 去理解 反而去对抗 以满足你的当下想要反驳的被冒犯感觉 

对抗或争论而产生不好结果后 而平复后 啊 理性来了 为什么我反应当初那么激动?

说了那么多不理性(或感性)的话 造成大家不愉快的局面 造成苦受


师父也说 当感觉(好或不好的情绪)来了 请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也许是果报成熟了 而如果你不觉知它 苦果就生了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想要自由 想要无拘无束

但无形中我们却被自我感觉束缚着 觉得非要满足自我感觉不可 
(自我感觉包括很多 自我目标 自我价值感 自我情感等)

所以我们要理性? 但所谓的理性也是否是你自我感觉的理性? 见人见觉知见定力见智慧


师父最后说 修行法 修行禅定 才能解一切苦

觉知你的呼吸 觉知你的感觉是空 而见智慧

若和修行有关 应当觉知 去抉择对我们的修行做加法

若和修行无关 应当觉知长期内 结果更好 或不更糟

找寻内心本自清净的自己 才能做自己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命运

念头=固有认知=大脑=内心=下意识=潜意识=观点=内心的投射=习性=大脑自动化反应机制
觉知=观照=觉察=跳脱=不被自动化反应机制操控自己
因缘和合=缘起性空=业力=命运


我们的人生是被大脑自动化自制操控? 何以见得 
一般人的性格 天生就注定了 两个孩子在相同的环境长大 性格就是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悲观多愁善感  有些人就乐观开怀 (当然对每件事的心态都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数理思维较强 有些人就是天生就是文艺类的
不能说是环境塑造 因为是天生的性格能力 生出来就那样 
你能说是某些性格可能是原生家庭造就 也可以那么解读
就是命运使然让你出生在这个原生家庭而造就你的性格

再者 我们的念头造就我们的一切行为 造成我们一切的情绪产生
举个例子 对于同一件事情 相同的立场的当事人
大家出现的念头造就观点不一样 有些人会觉得这件事伤害了他 有些人会觉得帮助了他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化的解析认为 会让你倾向于二元中的一元

再来 我们对话中 聊了十几句话 举个例子
你应该要跳脱 你不要那么世俗 看开点 放过自己 不要执着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正面接受且根深蒂固
好 我提醒我自己 会放过自己 让自己好过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负面的觉得我被冒犯了
为什么说我世俗 难道你就不世俗吗 


所有你阅读的书 你看到的文字 听到的段落都是如此
某些文字或段落就是影响你特别重 也许正面 也许负面

这些可以说是念头或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使然 我们一般无法掌控
因为这是自动化机制自动地帮你划分重点 划分界限 二元好坏 是非善恶

同样的一句话 不同人和你说 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解读 感触
你父母和老师和你说同样的一句话 你接收的解读或感触都不一样
我们大脑也自动化区分每个人说话的份量 也正也负

某些人某句话对于你来说 意义都不一样 

就像是有人骂你 你自然自动化就产生情绪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 
有些人骂回去 有些人就造成肢体冲突 有些人无动于衷
或有人的言行举止不符合你的认知标准 你当下就会产生批判 情绪 
这些都是自动化 无意识的 

所有自动化产生的念头 觉受 情绪 我们可以称之为错觉 假象 空性 幻像
但是我们却感觉真实不虚 且深陷其中

同时大脑自动对于负面情绪 印象较于深刻 且无处徘徊

由此证明 众生皆苦 因为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 
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习性造就的我执 我们的人生难题 都是固定了
当然每个人的课题都不一样 因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

为什么要修行 知道所有的认知情绪都是你的大脑自动化赋予你的
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跳脱我们的念头 二元对立认知
二元是共存的 是互相转换的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中藏有阴 阴中也藏有阳

刘丰老师说 所有认知都是障碍 只有颠覆你的认知 才证得无中生有的智慧
只有觉知当下 去无明 跳脱分别 不定义任何事 改变习性 学习无所谓 才能悟道
真正的实修 是要修觉知 修看清本质的能力 了解人性 了解佛法 了解万物规律 了解究竟法
才能登出这个大脑的自动化系统 找寻那个本来清净 本来自在的我们 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来的我们 不曾拥有过什么 那为什么一旦拥有后 却执着于失去
那拥有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人说 你只是来体验生命的 你什么都拥有不了 什么也留不住 不需要证明什么
更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实现的 你能做的只是不断尝试 收获 感受 然后放下... 
我们来到这世间 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 水怎么流 太阳如何升起 夕阳何时落下 经历有趣的事
遇见难忘的人 仅此而已

生命从出生 就走向死亡  生命如此  我们都无法掌控 何况外在一切  
所有的失去 都是常态的 都是必然的 人生无常
所有的想不开 只是我们的认知局限 念头自动设定为只有一种结果 

树本来不是树 人类赋予标签 
失去本来不是失去 人类赋予失去的定义
得到本来不是得到 人类赋予得到的定义
所有认知标签都是如此
我们却引以为实 深陷其中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所有的事褒贬的定义 都是社会赋予 自己赋予的 准确来说是自己的命 
每件事的好坏定义 每个人想得都不一样 何以如此
所以二元的结果 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是好是坏 全凭我们的想象
有人说 所有我们想象最坏的结果 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但我们却为此自扰之 一蹶不振

这造物主 想要让我们去体验生命 无论好坏 无论悲伤与快乐  去享受 去尝试 去努力 然后放下
前提是我们能否能做个旁观者 觉知看清自己行为 允许一切发生 看清自己的念头
无视世俗法 无视二元法 无视结果 而平静的活在当下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洞見》 分享

人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

我們先看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有一個叫艾蒂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跑回家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但每次生氣時,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他的孫子問,阿公,你一生氣就繞房子和土地跑,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艾迪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等後來成了富人後,我邊跑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愛蒂巴好像找到了控制自己情緒的好辦法,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常常會被情緒控製 而不是控制情緒 佛教有這樣的說法 人生有八苦 他們是生老病死 求不得 怨憎慧 愛別離 五陰聖 其實這八苦本質上是指無常之苦 世間的常態就是無常 人們也容易因為這些無常而產生各種情緒 其實從現代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 這些情緒都是人的一種錯覺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裡,實驗人員在猴子麵前放一盞燈,每次燈亮後猴子就能得到果汁,此時感到快樂的猴子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漸漸地,猴子每次看到亮燈就會感到很快樂,並分泌多巴胺,儘管他還沒喝到果汁。到最後,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甚至超過了他喝到果汁。在這個實驗裡,猴子即使沒有喝到果汁,他還可以感到遠大於喝到果汁的快樂。這說明猴子感受到的快樂是一種錯覺 它的身體甚至不用得到喝果汁的獎勵

其實,作為靈長類動物人和猴子一樣人們感受到的痛苦和快樂往往是一種錯覺 這就像人們常常認為得到某個事物一定會很快樂 但得到之後卻感覺沒有預期那樣好 所以人們的情緒也只是自己的錯覺 而這是自然選擇給人類的設定 我們就像生活在電影《黑客帝國》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正是我們的情緒帶給我們種種錯覺

作者羅伯特·賴特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作者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佛陀的哲學 這是剝離了超自然因素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佛學這裡沒有六道輪迴 沒有因果報應 更沒有神通 基本上是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 最終只留下佛陀的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進化心理學和佛學來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我們用進化心理學來找出情緒這種錯覺形成的過程和原因 其次佛學中的修行如何打破情緒的幻覺 最後我們會分享如何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即 色即時空 情緒的錯覺如何形成的苦是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和父親靜泛王交談 如果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
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
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
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靜範王連連搖頭道這四個願望誰也不能保證的 釋迦牟尼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後決定開始修行 那麼苦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常常聽說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執著 作者賴特提出苦 就是不滿足 這在佛學上也是有根據的有人考證 早期佛教原典後發現 苦更準確地翻譯是不滿足。這從演化心理學該怎麼解釋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 ,人類的主要任務就是延續自己的基因。為了延續基因, 人們就要吃飯 ,生孩子,競爭, 獲得聲望等。但有的人只想看大自然的風景享受歲月靜好 對傳播基因沒興趣

那自然設定如何才能讓人類樂意去做上面說的這些事情呢 自然選擇給人類做了三個設定 首先完成上面那些事我們能獲得快樂 比如吃飯和談戀愛能讓人愉悅 其次快樂是短暫的 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這樣我們就需要重複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基於上面兩個設定大腦往往專注於第一點 也就是大腦往往忽略快樂是短暫的,它會更專注於追求快樂。也就是說, 自然的設定讓我們忽略自己是否能長久快樂, 它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 讓我們完成延續基因的目標。從群體基因傳播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個體來說這卻是個陷阱

人們一生都在追求虛幻的短暫的快樂 這就像我們開頭提及的猴子實驗 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來越多 喝到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的預期之中 而真正喝到果汁反而並不怎麼快樂了 人類不也是這樣嗎 我們一直期待得到那些還沒有擁有的事物 可是真正擁有了之後 反而感覺沒那麼快樂了

這類似於佛學中的苦 苦就是不滿足 作為靈長類動物 人類的快樂情緒也一樣其實是錯覺 我們的情緒就像生活在像電影《駭客任務》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是基因給我們設定的錯覺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 意思就是我在思考就可以證明我的存 在但佛陀卻認為連一個人自己都可能就是個幻覺 更別提個人腦中的思考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經《五蘊皆空經》曾記載了佛陀和五個僧人的對話並由這些對話揭示了構成我的五種東西 五蘊其中
色蘊指代人的身體
受蘊指代人的基本感情
相蘊指代人的基本感知
行蘊指代人的精神形態也就是想法和行為
識蘊則帶人的意識
佛陀和五個僧侶一一對話並分別就五運的歸屬與他們辯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五運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那既然如此 我究竟是什麼呢 是否是真實的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我並不是自己身體的國王 不能做到完全控制自己 關於這一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比如我們計劃完成工作再玩手機 但是中途還是抵制不住誘惑 這裡面 我是主張先工作的 那麼身體又拿起手機去刷起來

再比如面對愛的人 我們明白應該體諒對方關心對方 但有時候我們的嘴巴還是會不受控的惡語相向 那麼想要和平相處的是我 而那個發怒的人又是誰呢? 熟悉佛學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概念叫做無常, 意思是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佛陀認為, 五蘊中的每一蘊都在隨著時間而變化 ,它們都是無常的東西。

關於這個難以理解的概念, 現代心理學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人並沒有恆定的自我 不同時間段的人被不同思維模組影響著 這就是說被不同模組左右的人就具有不同的形像 那麼人能有多少個自己呢 心理學著作《理性動物》中說自然選擇給了人類大腦七個思想模組 所以人至少可以擁有七個自己。每一個模組都代表著一種情緒,那種情緒強烈,那這種情緒所代表的模組就霸佔著你的大腦。但通常情況下,一種情緒是很難長時間控制人的大腦的,因為大腦中各種思維模組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

所以,佛陀說,人生充滿了苦,而煩惱都是虛幻的。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人類的各種情緒其實是基因對我們思想的設定。如果一件事對延續群體基因有利,人們往往容易感到快樂。如果做這件事對延續基因有害,人就感到痛苦。這樣的設定對群體基因有利,但對個體來說它卻是一種錯覺。甚至,一些基因的設定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幾億年的基因設定不一定符合現在的社會環境。例如,基因設定我們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會特別想吃,這個設定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儲存更多的營養。但在食物豐富的現代社會,再吃那麼多高脂高糖的食物只會損害身體。也就是說,我們對高脂高糖食物的喜愛的感情也是一種情緒給我們的錯覺 不僅僅是快樂情緒 那些焦慮 恐懼的情緒也是一種錯覺

在原始社會一個人在野外行走 他聽見草叢裡稀稀疏疏的聲音 他大概率會擔心是猛獸藏在其中 而先跑圍上 這個對任何風吹草動感到害怕的情緒 在原始社會很管用 但在今天就會導致人們的各種焦慮 再比如在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裡大家要互相依賴才能生存, 一個人給別人的印象非常重要。但今天我們更多的是面對陌生人, 這些人根本不在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可是我們仍然特別關注自己給別人的印象。這樣看來,我們的種種情緒都是錯覺。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這些情緒的錯覺很容易控制我們的種種情緒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 這些情緒的錯覺 很容易控制我們的行為 這讓我們追求那些認為可以給我們快樂的東西 讓我們為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焦慮不安 那麼既然情緒都是基因設定給我們的錯覺 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情緒的錯覺 如何擺脫情緒的控制呢?

這就要說到佛學的修行了。佛學的修行擺脫情緒的錯覺我們要說的佛學的修行就是冥想。在佛教,冥想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派別。第一個是禪宗 它類似於思考一些寓言故事 讓人在書裡情節中頓悟 有時候會來一些言語上的辯論 第二個是藏傳佛教 它的方法主要是想像一些視覺意像 比較適合藝術家 而作者賴特提倡普通人做的是第三種 它就是內觀 簡單來說就是正念冥想 這很符合現代心理學 內觀要求我們做自己的觀察者 體察自己的情緒 體察自己身體的感受 在西方非常流行正念冥想 例如Google公司專門為員工設立了冥想室 正念冥想不僅可以讓自己恢復精力充沛 它更可以讓人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的自由

我們在之前解讀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時 也提到過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的方式非常簡單 你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 然後就是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你甚至可以隨時隨地正念冥想 比如走路時專注腳底的感受 正念冥想最重要的是要專注於身體五感的感受 達到心靈與身體的高度統一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大腦就開始隨機漫步 做著這件事想著那件事 這個時候各種想法和情緒會不斷地冒出來 漸漸地情緒就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而正念冥想要做的是阻止自己的思想信馬由江 最終達到心靈與肉體的高度統一 如果我們堅持做正念冥想 我們就不會被各種情感和思想的錯覺困擾 不會被情緒控制獲得自由 它的目的是練習重新奪回自我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權

一個人在長時間的專注練習之後就能達到一種非常深度的平靜 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源源不絕的喜悅感 佛學有個說法叫八正道 八正道的第七叫正念 第八叫正定 保持專注呼吸的狀態就是正定這是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通過專注呼吸達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 以後是正念 正念要求你把專注的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環節上 這時一個人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 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專注地去體會飯菜的味道。冥想中的專注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練習,這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當下這一時刻上,排除任何思想的雜念。

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正念冥想對抗的是各種小想法。比如想著明天上班要幹什麼事期待著和自己愛慕的一名女士見面 這些想法有一些共同點 要么是在回顧過去 要么就是在思考未來 但都不是當下的事情 同時這些常常都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我們總愛想跟人有關的事就像 阿德勒說的人的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或想法 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壓製或者扼殺他們 而是承認他存在允許他出現 然後把關注點放在身體的五感上 這些情緒慢慢就會消失

正念冥想練習到最後就沒有任何情緒能打擾和控制我們 用佛學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逐漸脫離苦 那麼正念冥想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那就是色即空 冥想的目標色即是空 擺脫情緒的錯覺和控制之後 下一個目標就是達到色即是空的狀態 也就是說認識到世界是空的

有一次作者賴特在一個冥想培訓班學習。這時,教室外邊有工人在用電鋸鋸木頭。電鋸聲雖然沒那麼大, 但讓人聽著很難受。於是,賴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來應對。他先接受自己反感電鋸聲的這個感情, 然後把這個感情看成一種情緒,這時候 電巨聲仍然存在, 但似乎不再影響它了。再到後來,賴特甚至從電巨聲聽出來音樂的味道。這段經歷,就是賴特第一次體驗色即是空。也就是說, 電巨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賴特之所以反感電巨聲, 是因為它帶來了恐懼的聯想, 電巨聲讓賴特聯想到它代表的破壞的力量, 這些聯想是人賦予電巨聲的一個內涵。也就是說,所謂色就相當於從電巨聲聯想到的內涵,我們不妨稱它為電巨聲的色。

空並不是沒有,不是說世間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不存在的, 而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內涵是空的 這個很符合現代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就認為人的一個特性 就是特別重視事物的內涵 比如說捲尺 一個新捲尺值不了幾塊錢 但如果這個捲尺是肯尼迪總統用過的 那麼一拍賣就能賣出四五萬美元 再比如說結婚戒指本來它只是一個戒指而已 但如果這個是愛人送的結婚戒指 那它就意義重大了

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次提出 其實我們看任何東西都會自動給他們賦予意義 比如字母Q如果聯想到阿Q一個人 就會產生別的情緒 自然設定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 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事物 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所以色就是我們對事物內涵的判斷, 這些內涵有它的一些性質。首先,色,也就是內涵是自動產生的, 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會不由自主地定義它。第二,內涵會受到故事的影響,就像我們剛剛說的捲尺。第三,內涵都是主觀的也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世界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眼中的世界 我們一直都在賦予周圍事物內涵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充滿了色的世界這就是書中對色的解釋。

例如,一個關於雜草的故事, 房子的後花園長了一些雜草,比如蒲公英之類,主人看到了就想把雜草拔掉。有一次,家裡的小朋友看到後問,蒲公英看一些黃色的小花不是很好看嗎?為什麼要拔掉呢?小孩子是從欣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 而大人則是從維護草坪的角度出發。賦予事物的內涵不一樣,事情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賦予世界的內涵都是主觀的和充滿矛盾的

色會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如果我們不戴有色的眼鏡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呢?賴特採訪了一些修行達到很高的人。一個修行者說,隨著冥想練習的深入, 一個人真的會體會到空, 那就是對世界的色感會下降。當看到所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椅子是椅子,桌子是桌子,但它們不會帶來那些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這位修行者也提到了非常明確的兩點體驗。第一點,當一個人認識到空和無色的時候,再去看世間萬物 他的心就會很安寧 第二點 人們對這些東西先入為主的各種感觸 其實是不真實的這 就是色即是空 一個修行者想要真正的體驗空 除了拋棄色之外 還要去除癡 也就是佛學中的三毒

賴特在書中對三毒的解釋非常簡單 貪就是被吸引 嗔就是負面情緒 癡就是貪和嗔的總和
而將克服癡的功夫修煉到極致後 人就能實現涅槃 傳統佛學對於涅槃這個詞有著非常玄妙的解釋很難讓人弄明白 據學佛的人推測 涅槃雖然不可言傳卻有著明顯的特徵 那就是涅槃者對內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平靜和自由 對外又能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一切

總之一個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能達到無我的狀態 這是一種完全擺脫了因緣的控制 能一眼洞悉事物的本質的狀態 佛學是一種修行讓人內心更安寧更自由 讓一個人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 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 一個人就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 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源源不絕的幸福感 佛學的修行讓人內心更強大 人類的大腦是幾億年來自然選擇的產物 可這種自然的選擇卻常常會誤導甚至是奴役人類的大腦 讓人類認不清自我 看不見世界深陷於桎梏之中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我們之所以要帶著情緒和感情色彩去看萬事萬物 是自然選擇給我們大腦的設定 凡是傳播基因有力的我們就認為它是好的 反之我們認為它們是壞的 是痛苦 是快樂 是煩惱 任何一種感情都包含了虛幻的成分 所以當你再次感到開心或憤怒或恐懼時 請先不要發作 因為 那可能只是你的錯覺。

而佛學的修行就是一個超越自然設定弊端的好方法。自然給每個人的基本設定就是,自己是特殊的,自己比別人重要。我們總是從自我的視角出發去判斷好壞 但是這個基本假設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全世界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 賦予的內涵就不一樣 一塊腐敗發臭的肉從人的視角來看它裡面有細菌對健康有害 但是從細菌的視角來看腐肉恰恰是它們繁殖的溫床 認識到這一點這塊肉就是一塊肉 並不存在好與不好 這就是佛學的意義 它把我們從自然的設定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 2600年前佛陀體察到了自然設定給人的思想的限制 他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工具 但是他發現了問題所在找到了解決方法 還發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學體系

2600年後現代心理學讓我們再一次發現同樣的問題 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佛陀的方法 印證佛陀的思想 我們在批判性的繼承佛學智慧和有選擇性的進行佛學實踐時 應該積極地跳出自然選擇 以更客觀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 體驗真正的內心自由 因為認清世界 看清自己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是佛學存在 是佛學存在的真正意義

源自于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Gjymfaw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