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我允許

 「我允許」 –by 伯特‧海靈格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
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
都是因緣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評判我,
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個念頭的出現,
任它存在,
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
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
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
情緒只是身體上的覺受,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
我表現如何
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外在是什麼樣子,
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俱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體驗,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允許
一切如其所是。



一切的發生 都是必然的 都是有跡可循的
每個人都是原本的樣子
我們無法改變他 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每件事都是必然會發生的
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 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讓花成花 讓樹成樹 讓他成他 讓自己成為本自清淨的自己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做自己

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大家都很感性

做自己的意思大部人的解读 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当然自我感觉很良好 但是你的感觉真的是你吗 还是被命运操控的你?

感觉这种东西很奇妙 它包含着我们的主观意识 潜意识 认知观等

主导着我们的情绪 促使我们的行为使然  不管面对任何 人事物 

但是跟着我们感觉走 你获得快乐吗?


我们大部分的人 都是在跟着自己主观意识 或感觉 去判断(或不)去分析(或不) 去抉择 

(当然有些人 是被迫的选择 不是做自己 是不快乐的 不讨论这课题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做自己是快乐的)

也许当下或短期内你是  满足了你的感觉(各自情绪) 所谓的多巴胺 那是属于刹那快乐 生灭的
(有些罪案是为了满足当下的快乐) 

但之后呢 长期来评估呢 所有的苦 是否都是当初我们跟着感觉走 在做自己?

大部人会后悔 说当初怎么没想好 说为什么当初我不理性点 想到长期点  这是人性
(可以参考 上一篇文章 命运)

师父说  我们要超脱于我们的感受 我们一般的大脑思维 都是在满足于我们的自我感觉 

比如说 当有人以你感觉不好的态度 去纠正你 你的感觉(情绪)起来了 

一般你不会理性(觉知)的去分析 去理解 反而去对抗 以满足你的当下想要反驳的被冒犯感觉 

对抗或争论而产生不好结果后 而平复后 啊 理性来了 为什么我反应当初那么激动?

说了那么多不理性(或感性)的话 造成大家不愉快的局面 造成苦受


师父也说 当感觉(好或不好的情绪)来了 请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也许是果报成熟了 而如果你不觉知它 苦果就生了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做自己 想要自由 想要无拘无束

但无形中我们却被自我感觉束缚着 觉得非要满足自我感觉不可 
(自我感觉包括很多 自我目标 自我价值感 自我情感等)

所以我们要理性? 但所谓的理性也是否是你自我感觉的理性? 见人见觉知见定力见智慧


师父最后说 修行法 修行禅定 才能解一切苦

觉知你的呼吸 觉知你的感觉是空 而见智慧

若和修行有关 应当觉知 去抉择对我们的修行做加法

若和修行无关 应当觉知长期内 结果更好 或不更糟

找寻内心本自清净的自己 才能做自己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命运

念头=固有认知=大脑=内心=下意识=潜意识=观点=内心的投射=习性=大脑自动化反应机制
觉知=观照=觉察=跳脱=不被自动化反应机制操控自己
因缘和合=缘起性空=业力=命运


我们的人生是被大脑自动化自制操控? 何以见得 
一般人的性格 天生就注定了 两个孩子在相同的环境长大 性格就是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悲观多愁善感  有些人就乐观开怀 (当然对每件事的心态都不一样)
有些人天生数理思维较强 有些人就是天生就是文艺类的
不能说是环境塑造 因为是天生的性格能力 生出来就那样 
你能说是某些性格可能是原生家庭造就 也可以那么解读
就是命运使然让你出生在这个原生家庭而造就你的性格

再者 我们的念头造就我们的一切行为 造成我们一切的情绪产生
举个例子 对于同一件事情 相同的立场的当事人
大家出现的念头造就观点不一样 有些人会觉得这件事伤害了他 有些人会觉得帮助了他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化的解析认为 会让你倾向于二元中的一元

再来 我们对话中 聊了十几句话 举个例子
你应该要跳脱 你不要那么世俗 看开点 放过自己 不要执着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正面接受且根深蒂固
好 我提醒我自己 会放过自己 让自己好过
一些人就是会对某一句话很负面的觉得我被冒犯了
为什么说我世俗 难道你就不世俗吗 


所有你阅读的书 你看到的文字 听到的段落都是如此
某些文字或段落就是影响你特别重 也许正面 也许负面

这些可以说是念头或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使然 我们一般无法掌控
因为这是自动化机制自动地帮你划分重点 划分界限 二元好坏 是非善恶

同样的一句话 不同人和你说 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解读 感触
你父母和老师和你说同样的一句话 你接收的解读或感触都不一样
我们大脑也自动化区分每个人说话的份量 也正也负

某些人某句话对于你来说 意义都不一样 

就像是有人骂你 你自然自动化就产生情绪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 
有些人骂回去 有些人就造成肢体冲突 有些人无动于衷
或有人的言行举止不符合你的认知标准 你当下就会产生批判 情绪 
这些都是自动化 无意识的 

所有自动化产生的念头 觉受 情绪 我们可以称之为错觉 假象 空性 幻像
但是我们却感觉真实不虚 且深陷其中

同时大脑自动对于负面情绪 印象较于深刻 且无处徘徊

由此证明 众生皆苦 因为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机制 
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习性造就的我执 我们的人生难题 都是固定了
当然每个人的课题都不一样 因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

为什么要修行 知道所有的认知情绪都是你的大脑自动化赋予你的
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跳脱我们的念头 二元对立认知
二元是共存的 是互相转换的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中藏有阴 阴中也藏有阳

刘丰老师说 所有认知都是障碍 只有颠覆你的认知 才证得无中生有的智慧
只有觉知当下 去无明 跳脱分别 不定义任何事 改变习性 学习无所谓 才能悟道
真正的实修 是要修觉知 修看清本质的能力 了解人性 了解佛法 了解万物规律 了解究竟法
才能登出这个大脑的自动化系统 找寻那个本来清净 本来自在的我们 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来的我们 不曾拥有过什么 那为什么一旦拥有后 却执着于失去
那拥有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人说 你只是来体验生命的 你什么都拥有不了 什么也留不住 不需要证明什么
更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实现的 你能做的只是不断尝试 收获 感受 然后放下... 
我们来到这世间 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 水怎么流 太阳如何升起 夕阳何时落下 经历有趣的事
遇见难忘的人 仅此而已

生命从出生 就走向死亡  生命如此  我们都无法掌控 何况外在一切  
所有的失去 都是常态的 都是必然的 人生无常
所有的想不开 只是我们的认知局限 念头自动设定为只有一种结果 

树本来不是树 人类赋予标签 
失去本来不是失去 人类赋予失去的定义
得到本来不是得到 人类赋予得到的定义
所有认知标签都是如此
我们却引以为实 深陷其中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所有的事褒贬的定义 都是社会赋予 自己赋予的 准确来说是自己的命 
每件事的好坏定义 每个人想得都不一样 何以如此
所以二元的结果 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是好是坏 全凭我们的想象
有人说 所有我们想象最坏的结果 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但我们却为此自扰之 一蹶不振

这造物主 想要让我们去体验生命 无论好坏 无论悲伤与快乐  去享受 去尝试 去努力 然后放下
前提是我们能否能做个旁观者 觉知看清自己行为 允许一切发生 看清自己的念头
无视世俗法 无视二元法 无视结果 而平静的活在当下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洞見》 分享

人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

我們先看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有一個叫艾蒂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跑回家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但每次生氣時,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他的孫子問,阿公,你一生氣就繞房子和土地跑,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艾迪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等後來成了富人後,我邊跑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愛蒂巴好像找到了控制自己情緒的好辦法,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常常會被情緒控製 而不是控制情緒 佛教有這樣的說法 人生有八苦 他們是生老病死 求不得 怨憎慧 愛別離 五陰聖 其實這八苦本質上是指無常之苦 世間的常態就是無常 人們也容易因為這些無常而產生各種情緒 其實從現代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 這些情緒都是人的一種錯覺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裡,實驗人員在猴子麵前放一盞燈,每次燈亮後猴子就能得到果汁,此時感到快樂的猴子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漸漸地,猴子每次看到亮燈就會感到很快樂,並分泌多巴胺,儘管他還沒喝到果汁。到最後,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甚至超過了他喝到果汁。在這個實驗裡,猴子即使沒有喝到果汁,他還可以感到遠大於喝到果汁的快樂。這說明猴子感受到的快樂是一種錯覺 它的身體甚至不用得到喝果汁的獎勵

其實,作為靈長類動物人和猴子一樣人們感受到的痛苦和快樂往往是一種錯覺 這就像人們常常認為得到某個事物一定會很快樂 但得到之後卻感覺沒有預期那樣好 所以人們的情緒也只是自己的錯覺 而這是自然選擇給人類的設定 我們就像生活在電影《黑客帝國》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正是我們的情緒帶給我們種種錯覺

作者羅伯特·賴特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作者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佛陀的哲學 這是剝離了超自然因素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佛學這裡沒有六道輪迴 沒有因果報應 更沒有神通 基本上是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 最終只留下佛陀的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進化心理學和佛學來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我們用進化心理學來找出情緒這種錯覺形成的過程和原因 其次佛學中的修行如何打破情緒的幻覺 最後我們會分享如何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即 色即時空 情緒的錯覺如何形成的苦是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和父親靜泛王交談 如果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
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
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
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靜範王連連搖頭道這四個願望誰也不能保證的 釋迦牟尼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後決定開始修行 那麼苦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常常聽說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執著 作者賴特提出苦 就是不滿足 這在佛學上也是有根據的有人考證 早期佛教原典後發現 苦更準確地翻譯是不滿足。這從演化心理學該怎麼解釋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 ,人類的主要任務就是延續自己的基因。為了延續基因, 人們就要吃飯 ,生孩子,競爭, 獲得聲望等。但有的人只想看大自然的風景享受歲月靜好 對傳播基因沒興趣

那自然設定如何才能讓人類樂意去做上面說的這些事情呢 自然選擇給人類做了三個設定 首先完成上面那些事我們能獲得快樂 比如吃飯和談戀愛能讓人愉悅 其次快樂是短暫的 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這樣我們就需要重複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基於上面兩個設定大腦往往專注於第一點 也就是大腦往往忽略快樂是短暫的,它會更專注於追求快樂。也就是說, 自然的設定讓我們忽略自己是否能長久快樂, 它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 讓我們完成延續基因的目標。從群體基因傳播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個體來說這卻是個陷阱

人們一生都在追求虛幻的短暫的快樂 這就像我們開頭提及的猴子實驗 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來越多 喝到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 這樣看來猴子的快樂都來自對果汁的預期之中 而真正喝到果汁反而並不怎麼快樂了 人類不也是這樣嗎 我們一直期待得到那些還沒有擁有的事物 可是真正擁有了之後 反而感覺沒那麼快樂了

這類似於佛學中的苦 苦就是不滿足 作為靈長類動物 人類的快樂情緒也一樣其實是錯覺 我們的情緒就像生活在像電影《駭客任務》裡的虛擬世界一樣是基因給我們設定的錯覺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 意思就是我在思考就可以證明我的存 在但佛陀卻認為連一個人自己都可能就是個幻覺 更別提個人腦中的思考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經《五蘊皆空經》曾記載了佛陀和五個僧人的對話並由這些對話揭示了構成我的五種東西 五蘊其中
色蘊指代人的身體
受蘊指代人的基本感情
相蘊指代人的基本感知
行蘊指代人的精神形態也就是想法和行為
識蘊則帶人的意識
佛陀和五個僧侶一一對話並分別就五運的歸屬與他們辯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五運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那既然如此 我究竟是什麼呢 是否是真實的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我並不是自己身體的國王 不能做到完全控制自己 關於這一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比如我們計劃完成工作再玩手機 但是中途還是抵制不住誘惑 這裡面 我是主張先工作的 那麼身體又拿起手機去刷起來

再比如面對愛的人 我們明白應該體諒對方關心對方 但有時候我們的嘴巴還是會不受控的惡語相向 那麼想要和平相處的是我 而那個發怒的人又是誰呢? 熟悉佛學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概念叫做無常, 意思是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佛陀認為, 五蘊中的每一蘊都在隨著時間而變化 ,它們都是無常的東西。

關於這個難以理解的概念, 現代心理學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人並沒有恆定的自我 不同時間段的人被不同思維模組影響著 這就是說被不同模組左右的人就具有不同的形像 那麼人能有多少個自己呢 心理學著作《理性動物》中說自然選擇給了人類大腦七個思想模組 所以人至少可以擁有七個自己。每一個模組都代表著一種情緒,那種情緒強烈,那這種情緒所代表的模組就霸佔著你的大腦。但通常情況下,一種情緒是很難長時間控制人的大腦的,因為大腦中各種思維模組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

所以,佛陀說,人生充滿了苦,而煩惱都是虛幻的。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人類的各種情緒其實是基因對我們思想的設定。如果一件事對延續群體基因有利,人們往往容易感到快樂。如果做這件事對延續基因有害,人就感到痛苦。這樣的設定對群體基因有利,但對個體來說它卻是一種錯覺。甚至,一些基因的設定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幾億年的基因設定不一定符合現在的社會環境。例如,基因設定我們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會特別想吃,這個設定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儲存更多的營養。但在食物豐富的現代社會,再吃那麼多高脂高糖的食物只會損害身體。也就是說,我們對高脂高糖食物的喜愛的感情也是一種情緒給我們的錯覺 不僅僅是快樂情緒 那些焦慮 恐懼的情緒也是一種錯覺

在原始社會一個人在野外行走 他聽見草叢裡稀稀疏疏的聲音 他大概率會擔心是猛獸藏在其中 而先跑圍上 這個對任何風吹草動感到害怕的情緒 在原始社會很管用 但在今天就會導致人們的各種焦慮 再比如在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裡大家要互相依賴才能生存, 一個人給別人的印象非常重要。但今天我們更多的是面對陌生人, 這些人根本不在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可是我們仍然特別關注自己給別人的印象。這樣看來,我們的種種情緒都是錯覺。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這些情緒的錯覺很容易控制我們的種種情緒 我們以為的快樂我們感到的焦慮 這些情緒的錯覺 很容易控制我們的行為 這讓我們追求那些認為可以給我們快樂的東西 讓我們為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焦慮不安 那麼既然情緒都是基因設定給我們的錯覺 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情緒的錯覺 如何擺脫情緒的控制呢?

這就要說到佛學的修行了。佛學的修行擺脫情緒的錯覺我們要說的佛學的修行就是冥想。在佛教,冥想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派別。第一個是禪宗 它類似於思考一些寓言故事 讓人在書裡情節中頓悟 有時候會來一些言語上的辯論 第二個是藏傳佛教 它的方法主要是想像一些視覺意像 比較適合藝術家 而作者賴特提倡普通人做的是第三種 它就是內觀 簡單來說就是正念冥想 這很符合現代心理學 內觀要求我們做自己的觀察者 體察自己的情緒 體察自己身體的感受 在西方非常流行正念冥想 例如Google公司專門為員工設立了冥想室 正念冥想不僅可以讓自己恢復精力充沛 它更可以讓人獲得對事物的洞見和個人真正的自由

我們在之前解讀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時 也提到過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的方式非常簡單 你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 然後就是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你甚至可以隨時隨地正念冥想 比如走路時專注腳底的感受 正念冥想最重要的是要專注於身體五感的感受 達到心靈與身體的高度統一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大腦就開始隨機漫步 做著這件事想著那件事 這個時候各種想法和情緒會不斷地冒出來 漸漸地情緒就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而正念冥想要做的是阻止自己的思想信馬由江 最終達到心靈與肉體的高度統一 如果我們堅持做正念冥想 我們就不會被各種情感和思想的錯覺困擾 不會被情緒控制獲得自由 它的目的是練習重新奪回自我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權

一個人在長時間的專注練習之後就能達到一種非常深度的平靜 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源源不絕的喜悅感 佛學有個說法叫八正道 八正道的第七叫正念 第八叫正定 保持專注呼吸的狀態就是正定這是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通過專注呼吸達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 以後是正念 正念要求你把專注的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環節上 這時一個人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 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專注地去體會飯菜的味道。冥想中的專注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練習,這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當下這一時刻上,排除任何思想的雜念。

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正念冥想對抗的是各種小想法。比如想著明天上班要幹什麼事期待著和自己愛慕的一名女士見面 這些想法有一些共同點 要么是在回顧過去 要么就是在思考未來 但都不是當下的事情 同時這些常常都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我們總愛想跟人有關的事就像 阿德勒說的人的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或想法 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壓製或者扼殺他們 而是承認他存在允許他出現 然後把關注點放在身體的五感上 這些情緒慢慢就會消失

正念冥想練習到最後就沒有任何情緒能打擾和控制我們 用佛學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逐漸脫離苦 那麼正念冥想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那就是色即空 冥想的目標色即是空 擺脫情緒的錯覺和控制之後 下一個目標就是達到色即是空的狀態 也就是說認識到世界是空的

有一次作者賴特在一個冥想培訓班學習。這時,教室外邊有工人在用電鋸鋸木頭。電鋸聲雖然沒那麼大, 但讓人聽著很難受。於是,賴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來應對。他先接受自己反感電鋸聲的這個感情, 然後把這個感情看成一種情緒,這時候 電巨聲仍然存在, 但似乎不再影響它了。再到後來,賴特甚至從電巨聲聽出來音樂的味道。這段經歷,就是賴特第一次體驗色即是空。也就是說, 電巨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賴特之所以反感電巨聲, 是因為它帶來了恐懼的聯想, 電巨聲讓賴特聯想到它代表的破壞的力量, 這些聯想是人賦予電巨聲的一個內涵。也就是說,所謂色就相當於從電巨聲聯想到的內涵,我們不妨稱它為電巨聲的色。

空並不是沒有,不是說世間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不存在的, 而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內涵是空的 這個很符合現代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就認為人的一個特性 就是特別重視事物的內涵 比如說捲尺 一個新捲尺值不了幾塊錢 但如果這個捲尺是肯尼迪總統用過的 那麼一拍賣就能賣出四五萬美元 再比如說結婚戒指本來它只是一個戒指而已 但如果這個是愛人送的結婚戒指 那它就意義重大了

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次提出 其實我們看任何東西都會自動給他們賦予意義 比如字母Q如果聯想到阿Q一個人 就會產生別的情緒 自然設定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 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事物 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所以色就是我們對事物內涵的判斷, 這些內涵有它的一些性質。首先,色,也就是內涵是自動產生的, 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會不由自主地定義它。第二,內涵會受到故事的影響,就像我們剛剛說的捲尺。第三,內涵都是主觀的也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世界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眼中的世界 我們一直都在賦予周圍事物內涵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充滿了色的世界這就是書中對色的解釋。

例如,一個關於雜草的故事, 房子的後花園長了一些雜草,比如蒲公英之類,主人看到了就想把雜草拔掉。有一次,家裡的小朋友看到後問,蒲公英看一些黃色的小花不是很好看嗎?為什麼要拔掉呢?小孩子是從欣賞大自然的角度出發, 而大人則是從維護草坪的角度出發。賦予事物的內涵不一樣,事情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賦予世界的內涵都是主觀的和充滿矛盾的

色會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如果我們不戴有色的眼鏡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呢?賴特採訪了一些修行達到很高的人。一個修行者說,隨著冥想練習的深入, 一個人真的會體會到空, 那就是對世界的色感會下降。當看到所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椅子是椅子,桌子是桌子,但它們不會帶來那些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這位修行者也提到了非常明確的兩點體驗。第一點,當一個人認識到空和無色的時候,再去看世間萬物 他的心就會很安寧 第二點 人們對這些東西先入為主的各種感觸 其實是不真實的這 就是色即是空 一個修行者想要真正的體驗空 除了拋棄色之外 還要去除癡 也就是佛學中的三毒

賴特在書中對三毒的解釋非常簡單 貪就是被吸引 嗔就是負面情緒 癡就是貪和嗔的總和
而將克服癡的功夫修煉到極致後 人就能實現涅槃 傳統佛學對於涅槃這個詞有著非常玄妙的解釋很難讓人弄明白 據學佛的人推測 涅槃雖然不可言傳卻有著明顯的特徵 那就是涅槃者對內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平靜和自由 對外又能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一切

總之一個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能達到無我的狀態 這是一種完全擺脫了因緣的控制 能一眼洞悉事物的本質的狀態 佛學是一種修行讓人內心更安寧更自由 讓一個人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 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 一個人就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 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源源不絕的幸福感 佛學的修行讓人內心更強大 人類的大腦是幾億年來自然選擇的產物 可這種自然的選擇卻常常會誤導甚至是奴役人類的大腦 讓人類認不清自我 看不見世界深陷於桎梏之中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 我們之所以要帶著情緒和感情色彩去看萬事萬物 是自然選擇給我們大腦的設定 凡是傳播基因有力的我們就認為它是好的 反之我們認為它們是壞的 是痛苦 是快樂 是煩惱 任何一種感情都包含了虛幻的成分 所以當你再次感到開心或憤怒或恐懼時 請先不要發作 因為 那可能只是你的錯覺。

而佛學的修行就是一個超越自然設定弊端的好方法。自然給每個人的基本設定就是,自己是特殊的,自己比別人重要。我們總是從自我的視角出發去判斷好壞 但是這個基本假設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全世界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 賦予的內涵就不一樣 一塊腐敗發臭的肉從人的視角來看它裡面有細菌對健康有害 但是從細菌的視角來看腐肉恰恰是它們繁殖的溫床 認識到這一點這塊肉就是一塊肉 並不存在好與不好 這就是佛學的意義 它把我們從自然的設定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 2600年前佛陀體察到了自然設定給人的思想的限制 他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工具 但是他發現了問題所在找到了解決方法 還發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學體系

2600年後現代心理學讓我們再一次發現同樣的問題 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佛陀的方法 印證佛陀的思想 我們在批判性的繼承佛學智慧和有選擇性的進行佛學實踐時 應該積極地跳出自然選擇 以更客觀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 體驗真正的內心自由 因為認清世界 看清自己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是佛學存在 是佛學存在的真正意義

源自于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GjymfawxM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知识

从我们出生至现 都被告知学习的重要性 以至于现在我们都追求知识 求上进
古人说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学习是很重要 但是有觉知的学习 更为重要 

知识是中性的 也是局限性的 
我们的成长学习环境都不同 所以认知也大不相同 加上我们被传统的教学引导 以至于我们对认知 对文字 会有二元对立之分 一般人有主观性的对错判断 

我们喜欢听成功人的演说或书 其实 是命运促使他某些行为致使他成功  也是他的个人经历 他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觉得也许学习他这样的行为 习惯也能促使我们成功 

我们大家的认知 生长环境 思维 大不相同 加上我们所听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能成为定论

当然有极小部分人也可能因命运使然 让他接触到新的认知且知行合一 促使他成功

当然也有大部分人 也只存在听 不做 因为固有认知定性或念头使然 那他可能需要经历 需要撞南墙才可能觉醒

当然成功人的演说 可是有逻辑性 因为他已被标榜为成功

确切来说 这是只是他的演说观点 不是事实 但是我们的惯性思维 觉得是人生真理

不管是任何知识点 大部分都只是观点 不是事实 就算你觉得是事实 可能是你的认知局限 或者是科学暂时无法证伪 科学一直都在推翻科学 需了解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  

知识 可以让我们提升认知 同时也会局限我们的认知

不否认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但是需要客观理性觉知的学习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看清知识的本质 接受新知识时 认清它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 知识多了 你可以联想到更多可能性 而不是设定说 那是定论

培养一个开明的心 可以接受一切新的认知 同时不被它局限我们视野 

当然 不开阔新的认知 也很好

一个俗家弟子 问师父:请问师父 修行能得到什么 师父答:我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弟子又问: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修行 师父答:我减少了 各样的情绪 恐惧 内耗 焦虑 不安 

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时 可能也是一种欲望 一种执念

《庄子 养生篇》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已有涯随无涯 殆已 
生命是有限 知识是无限 以有限生命追求无尽的知识 会让我们很累啊
网络解读 > https://www.sohu.com/a/396648990_100236035

《道德经》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与至于无为
学习能增加认知知识 做加法 反而局限自己 若遵行道得舍弃世俗的欲望 成见 不断放下
做减法 直到无为 不刻意妄为 即遵从自然法则 顺其自然 则得道

也许向内求 是唯一的答案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观点 他的观点 请大家参悟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人類大歷史》 解讀

為什麼我們人類(智人) 能統治地球 (人類自以為)

作者認為人類和其他物種不一樣 動物只能敘述事實比如說當狼來了 羊會發出逃命的叫聲 羊群不會預測說也許狼要來了( 這只是的觀點不是事實)同時在自然界中 動物雖與生俱來擁有合作的自性 它們擁有分工明確的能力 但不具備靈活性

人類之所以能統治地球不是本身的體能或頭腦優勢(人類體能劣於某些物種) 而是人類具有豐富的想像力 無中生有的能力能夠虛構一個故事 能夠敘述未來觀點(未來也許能實現也許不能)同時人類願意相信當下不存在的觀點 擁有信仰的能力

是因為人類懂得想像 想像且相信還未發生的事情 不存在的事物 例如國家 宗教 權力 金錢等 人類卻能憑著想像建構這些事物

資本主義能成為世界的主要經濟體系 因為人類能共同想像 共同相信虛構的故事 能和無數陌生人靈活地合作(為了金錢) 金錢更是史上最成功的故事 它是唯一讓所有人類都相信的故事

因認知革命 人類能夠討論 不真實存在的事物 這讓人類能集結大批人力 透過客觀分析 靈活合作 共同成就一件事 以至於人類能稱霸地球

當然 人類會因共同虛構理念統治世界 也會因不同理念而分裂 為了各自的信仰 權威 所謂的民族意識 作者看來 民族也只是個標籤 也是個虛構的概念

萬物皆演化而來 沒有所謂的造物主 沒有所謂的人權 自由主義 人生意義的概念 全部都是人類自己賦予的

作者角度 所有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是社會中的謊言 過度自由可能引起脫序 實現平等會無法劃分努力與怠慢之人 所有的理念 經濟主義皆為兩面 所以不必追求所謂真理


正如作者所說 所有的文字 認知 觀點 都是虛構的 是憑人類集體潛意識 所虛構出來的 人類能統治地球 卻被束縛其中 被所有虛構出來的觀點 認知 情緒主導我們人生

凡所有相 皆為虛妄 - 一切表象和名相 都是主觀意識的產物 都為虛幻 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

一切的虛構的文字 認知 想像 引導 人類走向富足 同時也走向痛苦之中

唯有理性的覺知這一切本質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悉达多》分享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青年,拥有人们所羡慕的一切。

他是父母和家族的荣耀,也是万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快乐。

他的内心悸动不安,始终为无法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

于是,悉达多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跟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门行列。

在做沙门期间,他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与修炼之道,战胜了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

但他发现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痛苦的暂时麻醉。

犹豫彷徨之际,他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

乔达摩已经功德圆满,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弟子正在苦苦追寻的境界。

好友乔文达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他说:

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

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巴纳姆效应”。

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忽视最真实的自我。

而自我知觉,就是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

我们洞察别人的思想,吸收别人的思想,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最终追逐的就是别人的影子,思想成为他人的映射,却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书中所说: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真正的幸福,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悉达多在告别乔达摩之后,继续走上了求道之路。

婆罗门的智慧、沙门的戒律和乔达摩的讲道,都让悉达多觉得失去了自我。

只有抛弃这些外界的束缚,才能慢慢地靠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他开始用心去感知世间万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闪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运行。

他渴望体验尘世生活,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

前者给了悉达多情欲的极乐体验,后者则带着悉达多步入商界,学会赚钱和花钱。

他利用自己思想、等待与斋戒这些技能指导生活,并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岁月如流,悉达多在饱食丰衣的日子里几乎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

然而他逐渐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

他不断寻找刺激,试图在醉生梦死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丝波澜。

他沉溺于赌博,对乞丐不再仁慈,对施舍毫无兴趣,也不再借钱给求助的人。

他学会的恰是他年轻时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

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惫,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如今却是枷锁和负荷。

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


朱德庸说:“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

过度膨胀的欲望,让悉达多迷失自我并陷入无止境的贪婪中无法自拔。

悉达多选择了逃离,再一次成为一个修行者。

他厌恶那自我放弃、自我毒害、自我折磨的自己,于是滋生了求死之念。

在绝望地准备跳河自杀之际,他荒芜的灵魂猛然苏醒。

他意识到,只有经历过心理上和生理上真正的体验,才能做到真正的断绝。

他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了尘世的一切,也庆幸自己经历了它们。

诚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生活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

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欢乐、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

没有体验,就永远不会有觉知。

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最好的道场。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的自己

离开世俗生活的悉达多,决定成为一个摆渡人。

他找到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瓦耶迪瓦,跟他学习划船制桨、耕田劳作。

他每天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理。

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然而苦难未尽,仍会再次轮回。

在帮助乔达摩弟子渡河的过程中,船夫意外救了因被蛇咬伤的迦摩罗和其儿子小悉达多。

可迦摩罗却毒发身亡,留下小悉达多跟着两位船夫一起生活。

但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无法忍受贫穷困苦的生活。

他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对悉达多的厌恶与折磨。

终于在一天矛盾爆发后,儿子选择了愤然离他而去。


悉达多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时也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是怎样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让父亲心痛的情形。

他幡然醒悟,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自己的人生,在漫长的旅途中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而只是专注于眼前,用心感知当下的每一刻。

最后悉达多彻悟: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自我应该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当下。

唯有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写在最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第一阶段不知前路几何的迷茫,到第二阶段上下求索的无怨无悔,再到第三阶段真正的大彻大悟,这也正是悉达多的修行之路。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我们是自己的出发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

当我们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我们拥有的就是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用《悉达多》中的一句话送给迷雾中的你: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作者 | 缺音

主编 | 阿医

课题分离

有一个词叫 课题分离 

意思是要将自己的感受 与别人之感受分离
比如你拒绝一个人后 没必要承担他被拒绝的沮丧

因为拒绝他是你的课题 
被拒绝的他是他的课题

你只要为自己的心负责 不用为他人而操心
别人讨厌你 是他的课题 (他的修行不够)
别人受伤害 是他的课题  (是他觉得而已)
人生在世 谁没被他人讨厌过 伤害过
你且安抚好自己的心 修好自己的心 才是你的课题 

我们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喜好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
我们一生的课题是 如何觉知我们的情绪 不必为他人情绪买单
只活在自己的眼光 不是自私 (因果定律)

一生很长 只要专注于寻找自己的内心平和 足矣  
 
阿德勒认为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 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妄加干涉  所以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源自于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哲学思考

罗素说 一个未经哲学熏陶的人,他的终生都会被限制在各种偏见中,这些偏见来自于普通观念,或者某种习惯性的信仰,或者来自于“未经理性作用”而在脑中塑成的见解。在这种人看来,这世界似乎是有限的、确定的、简单的;普通观念似乎是不成问题的,而其他不常见的种种,可能被轻蔑地否定了。一切确定的知识、理论或者信息,都可能只是偏见,而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各种偏见中。

1.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2.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则是取得智慧之门。
3. 
你既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4. 在这个纷绕复杂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5.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6. 
唯有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7.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内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8. 
如果你希望未来与过去不同,就请从过去中吸取经验。
9. 
如果你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如果你想做,会找一个方法。
10.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的。
11. 
我们总是先扬起尘土,然后抱怨自己看不见。
12.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13. 
事物本身既不高尚也不卑贱、既不可爱也不可憎、既不美也不丑。事物的这些特性,源自人类情感的倾向。
14.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15. 人之所以走入迷途,有时并非由于无知,而是由于自以为知。
16.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17.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8. 越是处心积虑想获得生活的舒适幸福,就越得不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19.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试图用健康去换取其它身外之物。
20. 我们常常忽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21. 很多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22.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看他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看他是否为小事烦扰。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心上。那些真正经历巨大灾难和深重痛苦的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因此人们往往在失去幸福之后,才会发现他们曾经存在。
23. 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24. 
有时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5.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不可抑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6. 
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27. 
真正的救赎,并非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内心的安宁。
28.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29.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30. 不被爱只是暂时的不走运,不会爱才是真正的不幸。



源自于:
https://www.csust.edu.cn/mksxy/info/1077/7473.htm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人性与佛性


人性

人之初 性本善还是恶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一出生就被渲染了 好与坏 善与恶 对每个结果设定了标签 
(也许标签的定义化 比较符合我们的大脑机制 比较容易思考判断)

对于每个文字  我们赋予定义 加上自己各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会定义我们自己被伤害 被背叛 被所谓的定义绑架自己

他的语气不好 就是他的对我有偏见 (不能是 他的当下情绪出现了问题)

他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认知 就是他的问题  (不能是 大家认知观 不一样 没有对错)

我们得到后觉得无聊  无聊后想得到更多 无止境的循环 不满足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才发觉对方的好 (但不是活在当下)

羡慕别人拥有的 无视我们已拥有的 (但不是活在当下)
 
一斗米养个恩人 一石米养个仇人  (人性会一味索取)

人性的忽冷忽热 反而会激起你心里的波动 反之亦然

人性是如此不堪 一时被认知情绪绑架 一时被人性拿捏  我们也许一生都被 PUA 了


佛性

了解 万事万物为无常 为空性 

了解 他对我的好 是无常 不是永恒 也许是你们缘起 也许会缘灭

了解 得之坦然 不是最好的结果 月满则亏 失之淡然 不是最坏的结果 焉知非福

了解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所有的感觉 情绪 都是认知障碍 颠覆认知 跳脱世俗的条条框框

了解 念头不生不灭 虽不可控 但不跟随 一念觉知

了解 且允许人性的不堪 本质上无善恶之分 

了解 过往的不堪都已过去 活在当下 因过去心不可得 都是妄想


允许一切的发生 因为我们都是来体验这一生 所有的痛苦 念头都是无常的 不会永恒不变

如果冰是被人为禁锢的水 那我们是被自己禁锢的人

唯有放下 妄想 分别 执着 方能得如来智慧

万般虽苦 但可自渡
万般滋味 皆是体验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自由了

 会不会有一天


你突然领悟到

其实当你什么都没有了

你就自由了



                                               — 宗萨仁波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各种新兴产品 各种娱乐美食 层出不穷

加上资本家的各种渲染 刺激我们的欲望 以至于我们对各种物质 感官上的追求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却很多 不管是你主观意识 操控着你 不管任何理由

我们的追求 接连不断 

当你拼尽全力 不小心满足你的欲望 拥有了 不管是情感或物质方面 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可能是不如预期的好 或 无常的念头欲望 或 责任上身 或 拥护之心  各种原因

那时候 你会不会想 如果你不曾拥有 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但是人啊 都是不撞南墙 不回头 不经历一番风雨 何出彩虹  

不管经历什么 都是一番风景 没有美丑之分

也许慢慢有一天 你会接触 断 舍 离 切断了各种 减少了选择

也许慢慢领悟到 其实当你什么都没有了 你就自由了 

而验证老子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不具体任何事 例子 请自行对应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一切都是刚好?

念头 + 认知 + 潜意识 = 命

我们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  且不能控制
我们的认知一直是有限 但学识是无限的 且科学都一直都在推翻科学  
潜意识是我们的无意识中产生的念头 无法用科学证伪 但确实存在 也无法掌控
人各有命 客观存在 无法改变 不信 你能找个专业命理师问问

无可否认 我们的念头(包括我们的认知+潜意识)一直主导着我们所有的行为思维

举简单例子
当我们和人见面聊天 别人某个观点 某个行为
或者他的梳妆打扮 当下让你觉得不舒服 
你的念头习惯性告知你 我不喜欢他 
相反的 若你和他有缘 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合情合理   
每个人触发的点(喜欢或不喜欢的)都不一样  无从解释
再说 感情一般都是感性的 注重自己感觉 但感性的依据是什么?
也许是你的潜意识 也许是佛家讲的缘起性空 或者说这就是命

再来
当有人告诉你 某个股票值得投资 刚好那个时间点你有闲钱
虽不是你的专业 但是你的念头告诉你 机会不等人
你还是投了 之后也许涨了 你觉得还会再涨 贪心念头来了 结果跌了 亏了
也许刚好你的念头告诉你 是时候卖了 不贪了 那你赚了
当然也有贪心的念头来了反而赚大钱

或者说你是专业的 研究了公司的技术图 基本面等  而当你念头告诉你是时候下单了
也许是技术图触发了信号 而你开了单 结果亏了大钱 时机刚好不对
那为何你的念头不告诉你晚点下单 为何技术图刚好就背道而驰 
但是也有人也就刚好 在对的时机开单 在对的时机出单
也许成功的都是刚好 也许这就是命

有些人的念头告诉他要谨小慎微 活得极其痛苦
有些人的念头告诉他要随遇而安 活得自在快乐

所以大部人都活在自己的念头里 当你的念头 你的固有认知 让你苦不堪言时
不如转转念 开阔你的认知 看透万物的本质 改变你的心境
也许你说你的命该如此 
但是我刚好有这个念头 写这篇文章 而你刚你好 刚好你也认同 证明我们有缘
也许刚好这就是你命运开始改变的时候了
这一切都是刚好


#缘分 #缘起性空 #念头 #认知 #命运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无常

世上没有所谓的真理 如果有 便是无常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 什么是无常 佛家为空性 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道理

人类的生命可以在任何时候被终结 无法判断 无法控制

大自然一样 春夏秋冬 早上晚上 太阳升落

一时风和日丽 一时雷电交加 狂风暴雨 常有之事

我们的想法念头也一样千变万化

晚上想想千条路 早上起来走原路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情绪也是 你不会一直感到沮丧 也不会永远感觉到快乐 情绪一直在变化

热恋时 赴汤蹈火 热恋一过 理智过人

相爱时 承诺一世 不爱时 天昏地暗 

爱不能保证天长地久 长期的爱演变成责任 孩子是双方的保护色 

不管是他变 还是你变 不管任何客观因素

我们的念头 计划 外在物质 内在心理 你的钱财 一直在改变 且不受控 

总之人生处于无常是已成客观事实


那我们如何对应人生无常?

不和自己的念头走 觉知且接受无常的存在 享受当下过程 不求结果  

以不变应万变 无为而为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顺从自然

减少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探索 注重内心精神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 说易行难 

要知行合一 总得要事上练 

要觉醒 也要看大家的机缘 

有人需要置之死地而后觉 有些人能顿悟 有些人执迷不悟 

文字有局限性 大家自行参悟 !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心安 是唯一的答案

有的人20岁就离世了 有的人抽烟喝酒还很健康
有的人高学历还在送外卖 有的人没学历却能风生水起
有本事的在外劳心劳力 无本事的却能享受人生
结婚不一定幸福 单身不一定不快乐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条条框框 
如果你觉得有 那是你自己加诸给自己的
对与错 没有一定的标准的答案
如果你觉得有 那是你自己的潜意识在作怪

随遇而安
既来之 则安之
此心安处是无乡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减少内耗的。。。



1. 所有的情绪的产生 起因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而不是事情的发生

2. 所有的负面想法 都是你的预设 只是你的想像你的感觉而已 是好是坏 未来不得而知 

3. 所有的欲望 都是网络 周围环境 无形中强加给你的 让你产生攀比心 好奇心 得不到是最好之心

4.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这是无常自然定律 

5.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这是世间二元并存定律 福祸相依 一阴一阳之谓道

看透世间自然规律法则 了解其人性的特质  
所有事情的发生 注定是有迹可循的  

人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 要减少念头的延伸 那就是另一番功课了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勤加修行 提升觉知 

#觉知 #减少内耗 #随缘 #随喜